对于很多刚刚拿到驾照的朋友来说,开车上路最让人心里发怵的,恐怕不是起步熄火,也不是倒车入库时反复调整,而是在处理车身两侧的距离问题上,总是心里没底。
那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车和旁边的障碍物越靠越近,方向盘在手里却不知道该往哪边打的感觉,实在是太折磨人了。
比如在拥挤的街道上会车,总担心会和对面的车发生刮蹭;在路边侧方停车时,又生怕右后轮狠狠地磕在马路牙子上;甚至是在通过一些收费站或者限宽墩的时候,明明感觉路很宽,可车开过去就是会蹭到。
很多人把这归结为“车感”不好,觉得这是天生的,练不出来。
但实际上,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们也并不是天生就长了一双“火眼金睛”,他们之所以能够精准地判断距离,靠的其实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观察方法和长久练习形成的肌肉记忆。
这些方法并不复杂,普通人只要用心去学,多加练习,很快就能掌握。
首先,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个观念,那就是要把车看作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多新手开车时,总觉得人和车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自己只是坐在一个铁壳子里发号施令。
这种“人车分离”的感觉,是导致距离判断不准的根源。
而老司机的感觉是,车子的四个角、车身的宽度,都像是自己身体的延伸,能够下意识地感知到它们的位置。
要达到这种状态,第一步就是要在车上找到几个可靠的参照点,把这些点当作我们用来测量距离的“尺子”。
一个非常关键的参照点,就在我们正前方的引擎盖上。
无论你开的是轿车还是SUV,都可以试试这个方法:保持一个正常的驾驶坐姿,向前看,找到引擎盖右侧大概三分之一的位置。
为了方便记忆,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你甚至可以在那个位置用一个小小的静电贴做个标记。
这个“三分之一点”的作用非常大。
当你在路边行驶,需要和马路牙子保持一定距离时,只要让这个“三分之一点”和路边的边缘线重合,那么你的右侧车轮距离路边的距离,基本上就是非常安全的30厘米左右。
这个距离可以说是黄金距离,它既能确保你在停车后开门不会碰到路肩,也不会因为离路边太远而影响交通,完全符合交通法规里关于路边停车的要求。
如果你看到路边的线还在这个点的右边,说明你离路边还比较远,可以适当地向右靠拢;反过来,如果路边的线已经越过了这个点,快要靠近引擎盖的中心了,那就说明你的车身右侧已经非常危险,必须立刻向左打方向进行修正,否则轮毂或者车门就有被刮伤的风险。
说完了右边,我们再来看看左边。
判断左侧距离,主要依靠的是左边的后视镜。
它就像我们左侧的眼睛,能告诉我们很多重要的信息。
在路上正常会车时,你可以观察对向来车。
当对方的车头边缘,刚好和你左后视镜的内侧边缘对齐时,通常意味着你们两车之间的横向距离还有1.5米左右。
在国内,城市道路的车道宽度一般在3.5米以上,1.5米的间距足以保证两车安全通过,所以这时候你可以放心行驶。
但如果对方的车身已经“挤”进了你的后视镜,占据了镜面不小的面积,那就说明两车距离已经很近了,可能不足1米。
尤其是在一些没有明确划线的窄路上,遇到这种情况,最稳妥的做法就是减速,甚至在必要时停车,让对方先行。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一时的谦让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掌握了这两个基本的参照点,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应用到具体的场景中去。
侧方停车是很多新手的噩梦,最怕的就是右后轮撞上马路牙子。
这时候,右后视镜和我们前面提到的“三分之一点”就要结合起来用了。
在开始倒车时,你可以先用“三分之一点”法,让车身和路边保持一个大致合适的距离。
然后挂倒挡,视线就要集中在右后视镜上。
你需要一边缓慢倒车,一边在镜子里观察右后轮和马路牙子的距离变化。
当看到轮胎的侧面和马路牙子越来越近,感觉只剩下大约一个拳头宽的距离时,就是回正方向盘的最佳时机。
然后继续向后直退,车子就能很顺利地停进车位里,并且车身和路边的距离也恰到好处。
第一次可能掌握不好这个“拳头宽度”在镜子里的具体形态,没关系,停好车后马上下车看一看,把实际距离和刚才在后视镜里看到的影像对应起来,多重复几次,你就能在大脑里建立起准确的视觉模型。
另一个高频场景是窄路会车。
在狭窄的巷子里,人的本能会驱使我们去紧紧盯着迎面而来的障碍物,也就是对方的车。
但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你的注意力越是集中在障碍物上,你的手就越容易不自觉地把方向盘朝那个方向打,这就是所谓的“目标凝视”效应。
正确的做法恰恰相反,你的视线应该越过对方的车,去专注于你们两车之间那片可以通行的“空白路面”。
你要在心里快速判断,这片空白区域是否足够你的车身通过。
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是,如果这片空白看起来能容纳一个成年人轻松走过,那通常就没问题。
同时,用余光扫视两侧的后视镜,确保在镜子里还能看到地面,而不是被车身完全遮挡,这就说明你的车大致在道路中间,两侧都有余量。
至于过收费站或者限宽墩,原理就更简单了,核心就是“走中间”。
你需要找到车头的中心点,比如车标的正上方,或者雨刮器根部的中心位置。
然后让你的视线、这个车头中心点,以及前方通道的正中心(比如收费窗口的支撑柱,或者两个限宽墩的正中间)形成“三点一线”。
只要对准了这条中轴线,然后稳住方向盘,车子就能平稳地通过,因为两侧的距离会被自然地均等分配。
当然,所有的技巧都只是辅助,真正要把车开好,还需要养成一些良好的驾驶习惯。
最重要的一个习惯就是“慢”。
当你对距离判断不准,心里没底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车速降下来,降到步行的速度,甚至完全停下来观察。
速度慢了,你就有更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判断和修正方向。
开车不是考试,没人催你,安全到达比什么都重要。
此外,要养成勤看后视镜的习惯,不要只盯着前方,每隔几秒钟就应该扫视一下左右和车内的后视镜,时刻掌握车辆周围的全方位动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刻意练习。
不要等到上路了才去想这些问题。
可以在周末找一个空旷安全的停车场,用几个矿泉水瓶当作障碍物,反复练习侧方停车、拐弯等操作。
每一次操作后,都下车去实际测量一下距离,然后回到车里,记住刚才从驾驶位看到的景象。
这种有目的、有反馈的练习,效果远远超过在马路上漫无目的地开上几百公里。
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这些参照点和距离感最终会从大脑的刻意记忆,转变为身体的下意识反应,到那时,你也就真正拥有了所谓的“车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