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比亚迪要推款新车,头一眼瞅过去,我差点没认出来——前脸那大格栅配着贯穿的LED灯带,侧面腰线从车头唰地拉到车尾,尾灯亮起来跟科幻片里的概念车似的。上周末遛弯儿路过4S店,老张头扒着玻璃看了十分钟,出来直搓手:"这要15万?我把攒的养老钱都掏了都值!"
我琢磨着,汉打折后13万出头能拿下,论品牌、空间,新车要是比汉还俊,15万好像也合理。结果前儿陪发小看车,销售小哥神秘兮兮拽我们到展车边:"哥俩瞅好了,刚到的试驾车,厂家还没正式定价呢。"我盯着轮毂上比亚迪新标发愣,销售突然冒一句:"不过我透个底儿,这车定位比汉高,估计25万起,还得等半年才能提。"
25万?我当场差点把冰可乐喷销售身上。老张头在旁边拍大腿:"我就说嘛,这灯要是能亮,得加不少钱!"销售倒没藏着,掏出手机翻配置单:"您瞧这座椅,通风加热按摩都有;这屏幕15.6英寸能旋转,高通8295芯片;电池是刀片电池升级款,续航700多公里呢。底盘前双叉臂后五连杆,二十来万的SUV都没这配置。"
我心里直犯嘀咕:现在比亚迪秦9万多,宋PLUS15万,汉20万出头,这新车一上来25万,是不是有点太猛了?销售看出我犹豫,指着窗外仰望U8:"您看那百万级的车,卖得好着呢。现在人买车,不光图便宜,谁不想开有面儿、有科技感的?这新车是中大型轿跑,目标用户30来岁,讲究生活品质的,不在乎多花点钱,就图开着舒服、看着体面。"
话是这么说,可我身边不少人直摇头。我表弟刚提了海豹,上周末一起吃饭还吐槽:"我这18万的车够跑了,600公里续航,上班接娃够了。多花7万买那新车?除了好看点,能有啥实在用处?"他媳妇在旁边翻白眼:"再说等半年,娃下半年上学,换车都来不及。"
不过也有看好的。我们单位王哥是汽车媒体,他说:"这新车新技术可不少,智能座舱能识别方言,还能调主驾副驾空调温度;底盘有主动液压悬挂,过减速带跟压棉花似的。这些配置搁三十万合资车里都算顶配,比亚迪压到25万,其实是让利了。"
我查了查行业新闻,比亚迪最近确实在冲高端,仰望、方程豹、腾势各占各的地儿,就缺个填汉和仰望之间空白的车型。这新车估计就是瞄准那些想换车、不想花冤枉钱买豪华品牌的。至于等半年,业内人士说现在新能源车订单爆满,新车型工厂排得满满当当,提车慢也是没办法。
说到底,还是看需求。要是我兜里钱够,就想要辆有面儿、配置拉满的新车,25万等半年倒也值;要是更看重实惠,现有的比亚迪车型完全够使,没必要硬追新款。反正我是觉得现在买车太纠结——买便宜的怕不够用,买贵的又怕吃亏,就盼着厂家多整点实在配置,少玩虚的。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