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车在美国遇冷,关税上涨,市场份额下滑

有人说,日本车在美国不吃香了,这到底是市场风向变了,还是日本车自己摔了一跤?我们经常看到,“省油、不坏、耐造”这样的标签似乎变成了日本品牌的代名词,可现在,这块牌子反倒成了烫手山芋。到底是美国市场变脸太快,还是日本车企自己跟不上节奏?今天咱们就聊聊,日本汽车闯关口,“香饽饽”失宠这回事。

其实,事情到这一步,不是突然拍脑门冒出来的。要追根溯源,还得翻翻前几年的账本。美国曾经对日本车只有2.5%的关税,这几年一看不对劲,直接加到27.5%。这什么意思?就好像平时喝碗豆腐脑五块钱,今天突然告诉你变成五十块,你还吃得下去吗?日本车的主要市场就是美国,这下利润一下就瘪下去了。后来虽说稍微降回到15%,可这水再涨点温,锅里鱼已经开始翻白了。

有人觉得关税嘛,忍忍就过去了。可问题是,这不是简单的忍一下能解决的。数据显示,今年(就说说2025吧)光是7月,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就掉了10.1%,8月又掉到13.8%,而且这是连续第五个月滑坡,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小感冒。美国市场占日本出口的三分之一,少了这块大蛋糕,其他地方嘴再大也塞不下啊。

你说,那为啥不把蛋糕分一分?别全押在美国?日本政府不是没想过,各种跟欧盟、东南亚搞合作,希望分担压力。但是美国市场的体量实在太吓人了,别的都只能算点心,主菜还是美国。有些人会问,既然美国关税高,那咱就在美国建厂呗,这不就避开了吗?丰田、本田这些巨头早在美国投资建厂生产,绞尽脑汁想绕开关税大棒。可是问题来了,组装虽然放在美国,但零部件还得从日本运过来。那什么?你说那么多年搞全球一体化,最后都得回头开小锅粥,这不是尴尬吗?

我们就说说建厂和远距离运零部件的事,地球这一转一来一回,运费、关税、人工费、管理费加起来,那点利润就好像小猫偷舔鱼汤,一条鱼都见不到。到头来,有人辛辛苦苦走了条“省钱”路,结果一算细账,时间和油钱都白搭;车虽然在美国造,可赚的钱还不如在家(本国)睡觉收利息。

再来看市场竞争,德国车,宝马、奔驰、奥迪,人家就是豪华车的代表,哪怕价格比你日本车高几万,还是有人认。韩国现代、起亚主打便宜、性价比,拼凑彩旗打低价,关税涨了人家还能及时变招。就日本车夹在中不溜:说豪华,比不过德国的身份感;说价格,又比不过韩国的狠劲。一刀下去,德国靠品牌站着,韩国靠价格躺着,日本车就尴尬得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市场压力大得很。

日本车在美国遇冷,关税上涨,市场份额下滑-有驾
日本车在美国遇冷,关税上涨,市场份额下滑-有驾

更糟糕的是,日本车企业几十年养成的全球供应链已经不是随便一句话能转弯的。啥叫供应链?就像工厂做一锅大锅饭,你得有米有菜有炊事员,还得有分饭的,全球哪个地方缺一环都不行。现在,美国这锅香饭突然说要分餐,进口一切都要加钱,有的原材料运一趟比成本都贵。这不是小改小闹,是根本把一锅饭拆成一百份小碗,效能肉眼可见下降。

也有人说,日本可以快速找出路,亚洲、欧洲、甚至非洲都能分一分。可问题是,美国市场的屁股印太深了,说补上就能补上吗?不可能,短期内再努力也只能是一点安慰。比如你家小店丢了大客户,临时拉来几个新面孔,照样撑不起日常流水。想补回来,不是一两年能看见结果的活儿。

这里就有个设问了,全球化玩了几十年的供应链,一夜之间就分崩离析,企业蒙对了赌注还好,蒙错了怎么办?再强的企业也经不起这么大的震荡。更可怕的是,这关乎整个国家的汽车出口——主要收入不是一天赚来的,是三十年五十年积累下来的家底。每年少几百亿收入,累积三五年,后果会不会连产业本身都得重新洗牌?这才是日本政府、企业最害怕的东西。

说到这里,有人就不禁要问了——既然老招不管用了,日本车企业到底该走哪条新路?是增强新能源动力,还是重做全球布局?其实,日本车这些年在新能源领域脚步不算快。丰田、本田这些巨头电动车喊了半天,最后还是混动卖得多。美国当下拼的是新能源,特斯拉、福特都玩电动,日本要是不加快转型,难免被抛下。可新能源也不是一蹴而就,说加速就能超车吗?你还是得在产品、技术、产能上下苦功夫。否则,等对手都坐在充电桩喝咖啡了,你还在数油耗,那市场自然不认账。

日本车企的挣扎更多体现在如何重新分蛋糕。与欧盟、东盟搞经贸合作是一招,只是见效慢。还有人建议开拓更边缘的新兴市场,比如中东、非洲。问题是,这些市场消费能力远不如欧美,车卖出去也挣不到以前那么多钱。如果用力过猛,只会高不成低不就,最后留下满手烂摊子。归根到底,日本车要破局,八成还得走产品升级、品牌再定位这条路。

日本车在美国遇冷,关税上涨,市场份额下滑-有驾
日本车在美国遇冷,关税上涨,市场份额下滑-有驾

有评论觉得,独特产品才是生存法宝。意思是,不能靠“省油、保值”这老两套吃饭,就得重新发明自己。怎么发明?首先要下定决心砍掉落伍的产线,投入新能源和智能领域。其次,就是品牌本地化——美国人爱大车,爱肌肉感,你得琢磨琢磨人家的口味,单靠小巧省油的策略,慢慢就会被淘汰。说难听点,你连客户的味觉都没摸清,还想当香饽饽,哪有这样的好事。

回头看看这场风暴,其实所有汽车企业的难题都一样——全球化玩到头,各国贸易保护越来越高,靠低成本、跑量打天下的模式已经不吃香。下一步拼的就是站在本地化、甚至小众市场深耕细作的能力。谁能最快调整转身,谁就多活几年。日本车要想破局,不是增加一款新车型那么简单,而是整个体系管理、供应链、品牌战略要跟着动起来。还得敢于挥刀自宫、砍掉一部分市场,用新的技术和品牌心智,去拼一个“第二人生”。

如果有人问,将来日本车会彻底从美国消失吗?当然不至于,但原来那种年年赚钱、满街跑的局面,绝对回不去了。你能想象,以前日本车是美国马路的亲儿子,现在只能沦为表亲,抢剩饭吃。同样的道理,全球市场上留给中庸品牌的空间越来越小。要生存下去嘛,说实话,剩下的只有痛苦的自我升级和被动等待新红利。

所以说,所谓“香饽饽失宠”,不是一时的,不是关税一来就突然变天,而是多年的积累和放松导致的必然结果。车企该如何破局?革自己的命,跟上时代的节奏,认清市场的变化,说白了就是谁跑得快、敢下狠招,谁就有未来。

到头来不只是日本车,是所有靠惯性吃饭的企业,都得问自己一句:这碗饭到底靠什么盛下去?变还是等死?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每一家车企,每个企业家,未来几年的生死考题。

日本车在美国遇冷,关税上涨,市场份额下滑-有驾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