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汽车产业迎来历史性拐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最新数据,比亚迪在7月欧洲新车注册量达13,503辆,同比增长225%,市场份额升至1.2%;而特斯拉同期注册量仅为8,837辆,同比下滑40.2%,市场份额萎缩至0.8%。这不仅是比亚迪连续第四个月在欧洲销量超越特斯拉,更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首次在特斯拉的传统优势市场实现系统性反超。这场“客场胜利”背后,远非简单的销量数字变化,而是一场以技术为矛、以本地化为盾的全球化战略深度实践。
回望2021年,比亚迪初入欧洲时,年销量不过千余辆,品牌认知度几近于零。面对欧洲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严苛的准入标准、以及特斯拉多年构筑的品牌护城河,比亚迪并未选择低价倾销或短期营销轰炸,而是采取了一条更艰难但更具可持续性的路径——深度本地化。2023年底,面对欧盟高达17%的反补贴关税,比亚迪果断宣布在匈牙利建设欧洲首家整车工厂,并于2025年5月正式设立欧洲总部与研发中心。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规避贸易壁垒,更向欧洲市场传递明确信号:比亚迪不是“过客”,而是要成为欧洲汽车工业生态的一部分。如今,其在欧洲门店已从最初的3家扩展至超400家,覆盖伦敦、巴黎、柏林、米兰等核心城市,服务网络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市场腹地。更令人瞩目的是,比亚迪自建8艘汽车滚装船组成的“海上长城”,彻底掌握全球供应链主动权。这种重资产、长周期的战略投入,彰显其“扎根而非路过”的长期主义思维。
销量超越的背后,是硬核技术的全面领先。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研发投入高达309亿元,超过同期净利润近一倍。这种“偏执式”投入,催生了“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兆瓦级超级闪充(充电10分钟续航800公里)、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等颠覆性技术。在新能源整车技术专利授权方面,比亚迪包揽纯电、混动、燃料电池三大领域中国第一,真正实现了从“技术跟随”到“标准定义”的跃迁。在欧洲市场,比亚迪精准推出ATTO 3(元PLUS)、海鸥、海豹等10款车型,覆盖从城市通勤到家庭出行的多元需求。其中,海鸥荣获“2025世界城市车”冠军,海狮07 EV斩获欧澳双五星安全认证,用产品力打破偏见。一位法国车主在社交媒体坦言:“我曾不信任中国品牌,但比亚迪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正是技术赢得尊重的最佳注脚。
比亚迪的欧洲胜利,是中国制造业全球化进程的缩影。2025年1-7月,其海外销量已超55万辆,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产品进入全球116个国家和地区,在泰国、巴西、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市场同样实现对特斯拉的赶超。这种多点开花的局面,源于其“三位一体”全球化战略:技术出海、产能出海、品牌出海同步推进。在巴西,比亚迪深耕电动大巴与电池十年,为乘用车爆发奠定基础;在泰国,第9万辆交付达成,市占率遥遥领先;在匈牙利,工厂与研发中心协同,实现“欧洲设计、欧洲制造、服务欧洲”。这种“走进去、扎下根”的模式,正在重新定义中国企业出海的范式。
比亚迪在欧洲超越特斯拉,不仅是一次市场胜利,更是一场产业话语权的转移。它证明:在全球新能源转型浪潮中,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品牌光环,而在于能否以技术创新回应用户需求,以本地化运营赢得市场信任,以全产业链掌控实现可持续增长。未来,比亚迪的对手或许不再是特斯拉,而是整个尚未被电动化彻底征服的传统汽车世界。而这场由中国车企主导的绿色出行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