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中型SUV市场,真是热闹得不行。光看榜单,光用个激烈二字都觉得轻描淡写。Model Y、昂科威一如既往,销量都在12000多点,估算,也就是说每月大概能出不少于4000台,要么是司机年终奖一发,硬生生把市场做宽了;要么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用户圈里,有些忠粉根本不用考虑别的品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细节——Model Y的续航里程那块,居然有微调。不是说开始的版本都差不多吗?这次我猜,特斯拉估计是在工厂上了点心(这段先按下不表),材料品质、生产线拉长,甚至某些细节微调后,续航略微拉长了一点点,可能多出10公里左右?但用户看的是感受,没细想过其实这些微调背后,藏着不少生产策略。
再看看探岳和宋L DM,虽然都在3万多的销量区间,但其实用的人不只喜欢价格,更看中实用性。探岳就是那种用着还挺顺手,长得也不差,大家会觉得它沉甸甸的。而SUV市场里,空间、操控,都是心头好。销售那帮人有时候会聊:你这车跑起来顺不顺?听得我都想说,别看外表,真用心的都是在细节上琢磨。
市场里的格局,是否真的就这么固化?我觉得未必。你瞧像奥迪Q5L,靠着品牌、做工,在中高端里活得挺滋润。它的1.8T、2.0T引擎,老算盘算算,心算大概百公里成本在7元到9元(估算,样本少,不一定准),但比起一些便宜货还是要稳不少。记得我朋友说:我就喜欢这空气感,开车就是一种享受。真正能打动人的,除了那些硬指标,还得触及用户的情感。
这让我想起一个玩笑,你有没觉得,品牌颜值党实际上在这场战役里占了不少便宜?比如捷途X70就挺反直觉的,销量还不错。看起来像个质价比神话,或者就是大家开车惯了,虽然内在硬件一般,但外观、价格组合,刚刚好。
实际上,供应链这块很像生活中的一出厨师调味,调得多些咸淡,偶尔失了手,也就成了咸死口的菜。比方说,零跑C11,销量达到9221,可能跟供应链稳定有关,因为这个价格区间,国内的供应链其实还是挺复杂的。有人会问:那买这个车,成本究竟是多少?大概自己算算,平均百公里在4.5元到5元吧,考虑到燃格变动,也算还算合理。
说到对比,两款车我觉得挺有意思。比如索然无味的朗逸、卡宴,都是做工细腻的典范,但用料的差异,真的让它们的卖点差很远。这时候你会问:为什么一台车的用料可以差这么多?要我说,研发和供应链的捉迷藏,就像嫁接苹果和椰子水果一样,某些细节上要精打细磨,否则就会出现差距。
我还在想,他人眼里的豪华到底是什么?就像我朋友说:我喜欢座驾舒服点,除了外观,最在意的还是座椅。这会影响到开车的心情。看得出,车型在底盘调校、座椅材质上多花点心思,虽然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惯,但那份用心感,是拼不过品牌堆料的。
问:为什么一些喜爱实用的用户,会忽略品牌的广告噱头?我猜,可能是他们自己买车的一部分逻辑——性价比、真实体验,远比一些花哨的广告更重要。你有没有试过:开了一段时间后,车的舒服比外观更重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市场的变化也很微妙。比如捷途X70,销量还在前列——我猜,是不是因为性价比高?还是因为它那个硬核配置吸引了一群实用派?而且,除了这些牌面,渠道和服务,才是细节中的战斗。朋友说:买车,除了车自己,售后也挺关键的。这话,有点道理。
有些车,卖得火,不代表它就最牛,但在这场玩家们的逐鹿中,一些细枝末节反而决定了最终的胜负。比如油耗、维修、保值……这点,谁都知道其实挺琐碎,但又不得不考虑。
市场在变,尤其是用户心理的变化更快。你有没有觉得,在某些城市,刚买新车的朋友,好像都在拼颜值?还是说,大家现在更关心智能?
这让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这些市场格局,究竟会不会硬生生地靠用户偏好推动,还是说,某个品牌的战术调整会突然翻盘?哎,有时候觉得,车市跟快递一样,快到让人晕头转向,真心期待下一次的大变化。
至于,那些中端SUV里,哪个小细节能成为爆款密码?可能只是一点点用户用心体会到的微妙差别——一声门关的咣当,都可能加分不少。你说,是不是……勇敢点问一句:你买SUV,是更在意数字还是感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