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上半年卖车最赚钱的车企?我其实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因为数据一出来,我第一反应就是:哎,这怎么可能?不是说汽车行业利润薄得可怜?怎么居然还有车企能做到单车盈利过万元?!还真是让人一边惊讶一边琢磨,这背后到底有啥套路。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了看具体数字,发现两个top-level的玩家自己就把账算得很清楚。赛力斯,去年还在新能源汽车里算个新兵,今年居然单车盈利达到1.48万元(大概是五六款车平均数左右),靠的也不是单靠拼价格,可能跟产品定位和供应链优化有关吧。长城汽车紧跟着,是1.11万元。真要说,就是这两家,能在利润上突破万元,而其他主流品牌基本都在几千块左右。
我觉得这里得把比亚迪、吉利、上汽集团的情况也搁个档次说。比亚迪单车大概盈利7200,一样是薄利多销,但你如果去细看,去年估计利润还要高。大概是因为去年他们的核心爆款,比如秦、唐,价格和订单都高一些。今年遇到的就是价格战,价格一调,利润立刻被稀释。比亚迪这么大,财务报表也挺迷糊的,到底是真的赚了很多,还是靠规模效应,都得具体分析。
我发现有个细节不好忽略——行业整体利润其实微薄。乘联会的数据也说了,2025年前七个月,行业利润只有2737亿,利润率才4.6%。和工业企业的5.9%比,低得多。你说,这车企还怎么活?降价还能讲个拼销量的故事,但实际上都是拼血拼。
(这段先按下不表)这里我得转个弯,想到产业链那端。宁德时代就不一样了,盈利丰厚得让人嫉妒。上半年比亚迪、吉利、长城的利润总和也就300多亿,但宁德时代单家就赚了305亿。这差距一瞬间就拉开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行业利润的分配越来越向零部件供应商倾斜。
有人说,车企不是也想盈利,但价格战太激烈,利润都被饿瘦了。我觉得这话有点夸张,但也有点道理。在这场价格战中,很多车企都在打价格仗——这个词,我不用多说吧,就是不断降价抢市场。买车的人当然喜欢低价,但你要明白,付出的是什么?一个是销量数字变高了,另一个是利润余额变少了。
真的不嫌麻烦吗?我自己都在心里嘀咕。像我周围一两个同行朋友说,他们开一些中端品牌的4S店,客户的一个反馈就是降价压力太大,根本赚不了钱。这些老板都在想是不是要开发新的业务线,或者转型做配件、售后什么的。
这个行业的严重内卷让我觉得,有时候,在拼价格的战场上,谁都像站在水上漂。你涨价没人买,降价利润又压缩得厉害。有些车企开始考虑走差异化,可又怎么才能既不亏钱,又有人气?这就是个极限挑战——再降,可能就真的喝西北风。我还记得一个修理工跟我说:现在车多了,去修车的成本也变高,零件价格也上涨,但顾客还一再讨价还价,利润都被压得很薄。
我还在想,这背后是不是某种市场逻辑?我试图推测,不知道你怎么看:是不是因为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让传统燃油车利润被压得连根都拔了?但留个不成熟的猜测——或许,行业的利润重心已经在逐渐转移,从制造品牌到零部件供应链,以前那个车企吃肉,零部件分汤的格局,好像越发明显。
谁能把单车盈利拉上去?我觉得挺难的。车企们都希望利润高点,但市场的大战让他们拧成一股绳。有时候我在想:未来会不会出现一种新模式,比如只卖零配件+软件,把硬件外包出去,然后自己坐享利润?实在想不到其他更好的出路。
而且,汽车生产这个活儿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研发、供应链外,还得考虑渠道服务、空气动力学、用户体验……这些环节都在打折扣、折腾,一不留神成本就跑偏。
唉,自我更正一下吧。之前我说利润高的车企就一定很牛,可能有点片面。毕竟,比如赛力斯这个品牌,利润高也可能是临时策略,依赖特定车型或者地区优惠。而长城盈利靠的可能也不是单一车型,而是整体策略。
还想问问你,觉得目前这个利润格局,未来有啥趋势?是不是会像我想的那样,零部件企业成最大赢家?还是说,车企们会找到回血的秘密武器?我还得思考,毕竟这个行业,还在剧烈变动中。
这场游戏,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觉得谁都赚不到钱反倒更合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