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购车群体崛起
市场正在发生变化。
去年小米 SU7 一炮而红,现在新上市的小米 YU7,又在女性用户中掀起了一波热潮。
雷军在直播中透露,YU7 的锁单用户中,有 30% 是女性。后来他在微博上补充说,SU7 的女性购车比例超过 40%,开车的人里有一半是女性。
更早之前,车 fans 的数据显示,在 YU7 上市的前 72 小时,进店客户中 22 到 35 岁的女性占了 45%,而且她们对购车有很强的决策权。
如果说 SU7 的成功有点意外,那 SU7 Ultra 和 YU7 在女性中的持续受欢迎,说明一点:女性消费者的需求,正在被越来越多品牌看到和重视。
数据显示,女性购车群体在逐年增长,对车市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根据易车研究院的报告,从 2014 年到 2023 年,女性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销量从不到 500 万辆增长到 823 万辆,占比从 30% 上升到 38.08%。
女性用车需求探析
作为一个汽车爱好者,我觉得这段话可以这样改写得更简洁、平实一些:
雷军并不是靠“防晒”发现了女性的全部需求,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
去年4月,他在内部演讲中说:“她们被小米汽车的颜值、防晒和收纳打动,我们引以为傲的2.78秒加速,她们可能记不住。”
不只是雷军,很多车企在宣传时,也常常把女性需求简化为颜值、防晒、化妆镜这些表面的东西。但现实真的这么简单吗?在这些之外,女性用户还真正关心什么?
今年3月,雷军提到,首批小米SU7 Ultra的女性用户占比接近20%,而且还在增长。但在小红书他推荐SU7 Ultra的视频下,点赞最高的不是支持,而是关于“女性需求到底是什么”的讨论。
这说明,大家开始更认真地思考:女性对车的需求,远不止表面那些。
女性用户主导购车决策
女性用户不再只是被动等待被理解,她们正在主动参与购车决策,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需求。过去,她们可能只关注车的外观,但现在,她们更看重车子是否真正懂自己。
以前,汽车市场似乎总是“理工男”的天下,但如今,越来越多品牌开始重视女性的声音。比如小米和问界,都在尝试更贴近女性用户的需求。
去年,在深圳的一个大会上,有位女性媒体人反复问:“小米和问界会推出女性定制车吗?”
余承东回应说,他们会尽量满足女性需求,希望车子能让女性喜欢,包括颜色、配置和功能。他还提到,问界 M7 的可调色温化妆镜,就是女员工提出的建议,后来真的做出来了。有意思的是,雷军之前也说,小米是第一个做这种化妆镜的。
虽然“女性定制车”还远,但小米最近的新车发布会上,雷军已经明显更懂女性了。比如讲防晒,他不再只说紫外线和红外线的数据,而是用“SPF 100+ 和 PA++++”这样的说法,让女性一听就明白。
这说明,汽车品牌正在慢慢学会倾听女性,而不是一味“猜”她们想要什么。
女性假人全工况测试
说到安全,雷军提到,小米SU7 Ultra在开发过程中,用女性假人进行了全工况、全座位的测试。现在国家标准里没有强制要求做这项测试,但很多车企都忽略了这一环节。
YU7:品质生活的象征
演讲结尾可以这样改写:
雷军说,YU7 的目标用户,是那些早上送孩子上学、顺路给自己买束花的妈妈;是周末带全家露营、后备箱里还放着钓具的爸爸。他们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生活得更舒服、更有品质。
我们看到,女性用户对 YU7 的认可,不只是因为设计好看,更是因为真正懂她们的需求。比如零重力座椅,让她们在忙碌中能有片刻放松。像六六这样的车主就说了,没有这个配置,她可能就不会选。
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用户把“双零重力座椅”当作重要考虑因素。这说明,舒适不只是女性的追求,也是很多人的共同期待。
YU7 不只是车,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而这种生活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
女性需求推动汽车变革
从去年3月开始,小米汽车突然火了,吸引了不少女性用户。接着,论坛上还出现了关于“化妆镜”的讨论,各种车型和品牌的营销话术也开始特别关注女性。可以看出,过去常被忽视的“女性需求”,现在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并且正在推动汽车产品真正发生变化。
以前以“理工男”形象示人的车圈高管们,现在也开始努力理解女性用户,甚至自称“妇女之友”。
这种变化不是一时的潮流,而是因为女性在汽车市场上的消费能力被发现了。尤其是在新能源车越来越流行的今天,女性用户表现得更加主动。
根据每日互动5月份发布的报告,相比男性,女性对新能源车更感兴趣。数据显示,女性在新能源车用户中的比例比整体人群高出11.91%,是男性的1.2倍。这说明,女性正在成为新能源车市场的重要力量。
女性购车趋势变化
汽车市场的购车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现在,首次购车的人比例变少了,而增购用户越来越多,尤其是女性增购人群增长明显。J.D. Power 的数据显示,女性增购用户占所有女性用户的 33%,比男性高出 8 个百分点。
不只是买车次数多了,女性的购车预算也在提高。根据《中国女性汽车消费趋势报告(2024)》,女性买车的平均价格是 22.5 万元,略高于男性的 21.1 万元。其中,女性选择 20 万元以上车型的比例达到 44.5%,也比男性高。
这说明,如果车企在新能源战略中忽略女性需求,可能很难真正落地。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车企开始在产品设计上做出调整。比如蔚来早早推出了「女王副驾」,还在中控台下留了放包的位置。小鹏、理想等品牌也跟着推出「女王专属空间」「二排皇后座」等配置。
除了这些,现在的车在细节上也越来越贴心,比如加装防晒功能、配备可调色温的化妆镜、优化储物空间等。迎合女性需求,现在已经成为车企的一个默认目标。
女性用户设计趋势
作为一个汽车爱好者,我觉得现在车企在设计上越来越注重女性用户的需求了。从实际反馈看,很多女性被车里的小细节打动。比如小米 SU7 的无锡首提车主小鹿,她觉得这辆车很有情绪价值,有很多贴心的设计:比如一坐进车里踩油门,仪表盘会翻转,挺有仪式感的;车里还有能制冷制热的冰箱,对女生来说很实用。
小鹿之前家里有几辆油车,但提了小米 SU7 一年后,她说已经不想再开别的车了。她说那些车只是代步工具,没什么特别的,操作麻烦,还得带钥匙、手动锁车,导航和音乐都要自己动手。而小米车很多功能喊一声就能用,方便多了。
设计师王先生也提到,一些针对女性的车型,比如电动 MINI,会把常用按钮做得大一些。因为很多女生做美甲,触屏操作不方便,所以加大按钮是必要的设计。
除了产品本身,车企在品牌和营销上也更关注女性。颜色、造型、尺寸都更贴近女性喜好,设计上逐渐形成一种趋势:车要小巧、颜色要粉、名字要可爱,像欧拉好猫、比亚迪海豹、QQ 冰淇淋这些名字,都是为了吸引女性用户。
女性市场成新蓝海
以前,汽车广告总爱用“爹味”语言,说什么“男人的浪漫”“硬汉必备”,好像车是给男人开的。现在不一样了,车企开始学着说“更爱女人的汽车品牌”“女生也爱开”,甚至说“越野,是每一个男人和每一个女人的梦想”。
这种变化很有趣:以前主播长得漂亮是为了讨好男观众,现在不少颜值高的女生在镜头前喊“姐姐”,反而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从“直男审美”转向“女性友好”,车企终于发现,女性市场不是小众,而是大有可为。
最早吃上这波红利的,是那些小巧可爱的新能源车,比如五菱宏光 MINI EV,两年卖了100万辆;欧拉销量也冲到13.5万辆;比亚迪海豚更是后来居上,两年分别卖了20.5万和36.7万辆。比亚迪的女性用户比例,从2021年的25.54%,涨到了2023年的43.83%。
简单来说,车企不再只盯着男性,也开始认真琢磨女性的需求。这一招,真香了。
女性用户占比提升
现在,车企开始强调“女生也能开大车”。像享界 S9、小鹏 X9 和理想这些品牌,都在宣传他们的女性用户比例越来越高。比如,鸿蒙智行在 6 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享界 S9 增程版的女性用户占了 40%,小鹏 X9 的女性车主也有 20%,远高于传统 MPV 的 5%。
以前说新能源汽车“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但现在看,女性在纯电市场贡献了近 67% 的销量,有观点说:“中国车市的上半场是男性,下半场是女性。”
女性的需求,不只是“粉色”那么简单。
小米火了之后,雷军在一次演讲中还奇怪地问:我真想不通,百年汽车工业,怎么就没想到要解决防晒问题?
就像雷军说的,过去很多实际需求被忽视了。比如“女生喜欢颜值,男生喜欢性能”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刻板印象。
有意思的是,汽车玻璃的防晒功能并不是小米首创,只是之前很少有车企把它当卖点来宣传。一辆带全景天幕的新能源车,空间大、视野好,是主要卖点。但随之而来的阳光直射,其实只要贴一层深色膜,就能解决防晒问题,效果也不错。
新能源车防晒技术发展
作为一个汽车爱好者,我想用简单的话说清楚一件事:夏天开新能源车,很多人在车里打伞、戴草帽,就是觉得太热了。其实,普通的车窗贴膜只是让光变暗了一些,但挡不住外面的热量和紫外线,它们还是能直接晒到人。
小米 SU7 发布的时候,雷军特别提到车窗玻璃不一样,用了双层镀银天幕、三层镀银前挡风玻璃,侧窗也有防晒涂层。后来特斯拉 Model Y、问界 M8 等热门车也陆续开始用类似技术。
不过,有车企高管说,他们其实也有类似的防晒功能,但没人像雷军那样讲得那么吸引人,也没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另外,女性在汽车需求上一直被忽视或误解。就算雷军靠防晒这些“女性友好”功能吸引了不少女粉丝,但在讲性能车比如 SU7 Ultra 的时候,还是忽略了女性对驾驶体验、座椅舒适度等方面的真实需求。
车企营销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余承东曾公开自嘲,说自己只懂技术,不懂年轻女性的需求。他说:“外观、颜色、颜值这些能吸引年轻女性的小细节,我们得好好研究。”
车企在营销中常常陷入性别刻板印象,这其实反映出一个矛盾:他们想贴近女性用户,却往往把女性需求简单化了。
一方面,他们忽略了男女在用车上的共同点,比如对性能、操控和安全的重视;另一方面,又把女性需求等同于对颜色和造型的喜好,忽视了她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关心的空间、便利性、防晒、安全和隐私等问题。
比如,小米 YU7 的一位准车主 nana 就说,男女在买车时差别不大,安全性始终是最重要的。“家庭用车看重舒适,个人驾驶看重操控。男性也注重外观,只是偏好不同。比如男性喜欢酷炫的,部分女性喜欢可爱或帅气的。”
汽车隐私与安全需求升级
我是一个汽车爱好者,觉得现在的车虽然越来越智能,但很多实际使用中的小需求还是没被满足。比如防晒,以前没人太在意,但现在很多人发现这其实是个大问题。
用车的需求其实一直在变,跟性别、年龄、职业都有关。过去汽车一直被当作单纯的交通工具,很多日常高频的使用场景都没被认真考虑过,隐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有位叫陈铭的辩手在节目里提到,现在有些妈妈在车上吸奶,因为车里比较安静、私密。她们会用锡纸把车窗贴上,代替隐私帘。这说明大家对车内隐私的需求其实挺高的。
除了背奶,午休、换衣服这些时候也需要隐私。但目前大部分车都没有方便的隐私解决方案,只有高端车才可能有电动隐私帘。大多数车主得自己动手遮挡,过程麻烦,体验也不连贯。
还有用户反映,怀孕的女性中午想在车里休息,但上下车和调整座椅都很不方便。
更让人担心的是,安全方面也存在性别差异。201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使系了安全带,女性在车祸中受重伤的概率比男性高73%。这说明,汽车设计在安全性上,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尤其是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
女性下肢受伤风险较高
这项研究考虑了碰撞的严重程度、乘客的年龄、身高、体重和车辆的年份等因素,结果发现女性在正面碰撞中更容易出现下肢受伤的情况。研究数据来自近2.3万起事故,涉及超过3.1万名乘客,男女数量基本持平。
女性车主真实需求揭秘
作为一个汽车爱好者,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车企在面对女性用户时,还是习惯性地强调“颜值高”“自动泊车方便”“化妆镜好用”“车身小巧”这些点。但真正开过车的女性用户却更关心一些核心的东西——比如安全性能、操控感、驾驶体验、电池续航、智能系统等等。
那么,现实中,女性车主们到底在聊什么?
小米 YU7 的准车主六六说,她买这辆车是因为家里那辆油车功能太少了,而且油耗高。她说:“要享受生活,还是得买电车。”她在选车时最看重的几个点是:座椅按摩通风、零重力座椅、加速快、车机系统好。至于颜值、防晒化妆镜这些,只是锦上添花。
另一位 YU7 车主 nana 则是综合考虑了外观、续航、三电系统、底盘表现、激光雷达、空间和座椅舒适度,还有智能交互体验。她觉得这些才是买车时真正需要关注的。
而领克 Z20 的车主小怡,曾经是新能源车企的设计部员工。她说:“粉色其实是伪需求,我喜欢的颜色其实是黄色。”她也提到,如果自己买车,颜值确实会排前面,但她更在意的是安全性。“我是女生,不代表我不追求性能、不喜欢酷。虽然可能用不到,但我希望车有这个配置。”
所以说,真正的用户选择,往往比车企想象的更理性、更全面。她们不是不要颜值,而是更看重一辆车能不能真正满足自己的需求。
女性车主真实用车感受
我是一个汽车爱好者,用简单、实在的话来改写这段内容:
小米 SU7 的车主小鹿说,大家觉得自动泊车对女司机好,但她不完全这么认为。「有些难停的车位,我自己停反而更快。我开小米挺有信心的,想超车的时候一踩电门,车子反应很及时。我觉得身边很多女车友开车更稳,情绪也更好,还享受开车的乐趣。」
另一位女车主叶子说,性能好的车对女生开车很有帮助。「有时候女生开车不够果断,可能是因为对车不太熟悉,所以车开起来顺手很重要。如果车加速慢,一犹豫可能就错过了机会,而性能好的车能帮我们更快做决定。」她还提到智能驾驶对女生也很重要。「我觉得女生可以多试试智驾,比如在高速上变道,系统比人操作更及时、更安全。」
之前提到的男设计师王先生也说,他女朋友就喜欢 SUV。「她觉得坐得高、能看到车头,心里更有安全感。现在很多新能源车为了降低风阻,前脸设计得很低,司机看不到前面,她就觉得没安全感。这也是很多女生的共同感受。」
在一些女性常去的社交平台上,也经常能看到女生吐槽汽车设计中的刻板印象,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
女性汽车市场挑战与机遇
汽车爱好者视角下的改写:
女性用户的需求,其实早就被车企关注到了。但很多打着“女性专属”旗号的品牌和车型,要么一开始就不顺利,要么后来跟不上。
比如以硬朗形象出名的长城,也曾推出过主打“更懂女人”的欧拉品牌,一度很受欢迎。2021年,欧拉全年销量达到13.5万辆,成为当时的黑马。
但后来比亚迪海豚迅速崛起,2022年卖了20.5万辆,2023年更是突破36.7万辆,创下A0级车销量新高,2024年也保持在19.83万辆左右。
这说明:想在女性市场立足,不是靠外表可爱就能成功的。要真正理解用户,才能赢得她们的青睐。
那怎么才能抓住女性用户呢?很多车企还是停留在对女性的想象上。既然调研是研发的重要环节,为什么还会出现产品和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汽车设计师王先生说,问题在于很多企业不重视用户调研,或者不会用。很多时候,调研只是走个形式,老板先有想法,调研只是为了证明老板是对的。而小米的成功,就和雷军对用户调研的重视有很大关系。
女性声音被忽视的汽车设计问题
我是个汽车爱好者,最近听到一位资深女性汽车媒体人杨女士讲了个故事,挺有感触的。
她参加过一次以女性车主为主的车型评审。当时,车型负责人问在场的男媒体人:“你们觉得妻子开车会怎么想?”但没人给女媒体人发言的机会。杨女士几次举手都没被允许说话,后来那辆车上市后果然卖得不好。
不听女性的声音,自然就忽略了她们的真实需求。杨女士说,传统汽车设计里,像座椅、方向盘、踏板这些和人体直接接触的部分,大多是按男性平均身高来设计的。她说自己觉得座椅不舒服,但别人可能根本体会不到。
有一次她跟一家新势力车企的女员工聊天,发现他们在测试座椅时,主要都是男同事去试,很少特意让女同事参与。“不是没女生去坐,但肯定没把女性体验当作一个重点来考虑。”
还有位王先生说,这背后其实更多是成本问题。他说,最省成本的做法就是用“175cm 高度的标准身材白人中年男性”作为参考,可这个标准和亚洲女性的平均身高、体重、身体曲线差距很大。
说到底,汽车不只是男人的玩具,也是女人的日常工具。如果只想着省成本,忽略真实用户的需求,最后吃亏的还是市场。
女性用车需求调研
我跟大家的感觉不一样,主要是在腰部。以前杨女士以为腰的不舒服是身高造成的,后来才知道,女性坐下的时候骨盆前倾角度可能更大,所以更容易觉得“椅背撑不住腰”、“下背悬空”。
这也和很多女性用户对42号车库的反馈一致。她们说,自己特别需要坐起来舒服的车。有女车主说:“现在坐那些油车,感觉特别难受,座椅一点都不舒服。”
车企在进入女性市场时,常常出现需求和产品不对口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王先生说,关键是要听到真实的用户声音。他说:“如果真想解决女车主的问题,深度采访100个女性车主是必须的。而且要不带任何预设地去做,访谈的结果不能有先入为主的结论。这才是最重要的。”他正在做一个越野车项目,每场调研都亲自参与,发现女性受访者给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
据他介绍,这个项目的受访者男女比例尽量做到1:1,但实际招募中,女性还是偏少,这也是他们觉得遗憾的地方。
女性需求未被重视
王先生在调研中发现,女生在使用气垫床时,特别担心高跟鞋会弄坏它。而在越野时,男女对处理脚上泥巴的方式也有不同:女生希望有地方换鞋,不想把泥带进车里;男生则觉得弄脏了好洗,甚至希望车底能排水,方便冲洗。但很多车虽然加了排水口,却很少考虑放鞋子的地方。这种需求不仅出现在越野场景,日常生活中女性也常需要一个放换下的鞋子的地方,但目前产品还没真正考虑到。
类似的性别差异也体现在驾驶模式上。王先生说,在测试自动越野模式时,女性希望车子能自动调整一切,她们只要安心开车就行;而男性更喜欢能自己调节的选项,追求更多操控感。女性更看重安全感和氛围感,喜欢有视觉冲击力的设计;男性则更关注功能性和实用性。
其实问题不只是调研方法的问题,更深层的是女性视角在产品设计和团队决策中长期被忽视。即使有女性参与,也常常难以在关键环节发出真正有影响力的声音。
女性在汽车设计中的话语权变化
我是一个汽车爱好者,用简单、实在的话来说说这件事。
有位以前在新能源车企设计部工作的女孩小怡告诉42号车库,他们在设计产品时,女性的声音其实很少。比如外饰设计基本都是男的,内饰可能有一两个女设计师,但做决定的还是男的。只有颜色和材料这类工作,才更多是女性负责。也就是说,女性在设计流程中话语权不大。
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车主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也不再满足于被当作“女王”或“皇后”来对待。她们不只是想要一个漂亮的副驾,也希望自己的驾驶位能真正适合自己。
好在,汽车厂商也在慢慢改变。以前他们可能只关注车好看不好看,现在开始更重视安全、操控这些核心方面了。
三八妇女节那天,雷军发了一条微博,提到一位同事给他发的信息……(后面内容未给出,可以继续补充)
女性汽车需求洞察
作为一个汽车爱好者,我觉得这段话讲得很实在。以前很多人觉得女性买车就是看颜值、颜色,或者追求方便,但其实她们的需求很复杂。现在车企开始重视这些声音,说明他们意识到不能只用“女性”这个词来概括所有人的需求。
领克 Z20 的例子就挺有代表性的。他们不只是在宣传上做文章,而是真的在设计上考虑到了女性的实际情况。比如用女性假人做安全测试,不只是因为尺寸不同,还考虑到身体结构上的差异,像胸部的敏感度这些细节,都很关键。
方向盘的设计也挺贴心,为了让坐姿靠前的女性司机更舒服,同时在碰撞时更安全。后排的安全带防勒环,也是为了保护身材娇小的女性,避免被安全带勒到脖子。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改进,不是表面功夫。
总的来说,车企如果能真正理解女性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产品才会更有竞争力,也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女性用车设计的隐秘细节
我是一个汽车爱好者,用简单、实在的话来聊聊这件事。
现在不少车都有防晒功能,但很多用户其实并不知道。就像领克 Z20 的车主小怡,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开的车是用女性假人做测试的。她说:“他们为什么不宣传呢?”
后来她才知道,方向盘为什么是平底的。以前朋友还笑话她的方向盘像被压扁了一样,总问她有没有回正。其实这是为了更符合女性驾驶习惯设计的。
小怡说,很多人买车不会看发布会,而线下销售也没有因为她是女生,主动提到这些细节,来吸引她购买。这说明,销售环节也没把重点讲清楚。
所以,一辆车在女性市场上的表现,不是靠一个点就能决定的。它涉及到公司用人、用户调研、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甚至销售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少了女性视角,最终产品和用户之间就会有差距。
尤其是产品本身,问题更明显。那些专门为女性打造的“女性专属车”,常常因为不符合真实需求,或者只是表面功夫,反而不受欢迎。反而是有些大车或性能车,意外地受到女性欢迎。
这让人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车,才能真正打动女性消费者?
女性购车关注点
小鹿的回答是:好看、安全、智能。
福特车主蛋挞说,作为女性,她更关注车的座椅安全和舒适度,特别是现在越来越多车型加入了女性测试假人。她强调:“性能和外观我不会接受那种矮化女性的‘阉割车’。”
根据《中国女性汽车消费趋势报告(2024)》显示,女性购车最看重的是安全性能、空间和动力操作。同时,她们对车的智能化功能比对内饰和品牌更在意。
设计师王先生说,他觉得设计首先要做好基础,再考虑用户偏好。他说:“如果设计师不了解真实的女性用户,不坐在她们旁边听她们说话,不去思考她们的需求,不在生产一线解决问题,也不和用户好好沟通,就很难打动她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