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开新闻,看到理想i6的消息。其实早在我调研电池技术时就发现,磷酸铁锂的续航和安全性能逐渐变得靠谱了,但它的能量密度还是比不过三元锂。别说720公里,也就说个样本少、估算的(都说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样本有限,谁知道实际能用多久)。理想这次把续航拉到720公里,我猜大概是用了超低风阻设计、优化热管理和电池配比。听说这车风阻系数做到了0.23,跟个超跑差不多,那车子横在路上,怎么看都比普通SUV好看。
有个细节我注意到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车内那个360度影像的屏幕其实可以用屏幕投影,甚至可以调整多个视角。这个其实挺二的,和航天飞机用的硬件比起来,但你说归说,普通用户反而更喜欢个直观的体验。你觉得在这样的车里,屏幕的交互比驾驶操控还重要吗?我心想,可能还是惯了手机的操作逻辑吧。
讲到操作,其实我还挺好奇一件事,理想自研的碳化硅电机到底跟大厂用的哪个型号差不多?我猜大致就是那样。因为,碳化硅电机的优势就在于效率更高、发热少,能让热管效率提升一丢丢(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我没细想过它的散热设计细节)。有个问题:你会在意电机的材料是不是自研的?我有点在想,研发一款碳化硅电机,其实和做模型飞机还是比较像——材料好,性能才能更稳定。
配套的充电基础设施我感觉像个百万大军,理想说他们有3200座超充站,也就是说,平均150公里就有一站。这其实相当于算了一下,心算下来,大概每站的充电功率能达150kW左右(体感),充十分钟起码能补充个500公里的行驶距离,几个人用下来,算下来每公里成本还能压到0.1元以内。虽然有个疑问——如果每次充电都遇到满电状态,用得上这些高速充电站吗?可能是我想得太理想了。
我反思一下,理想把续航拉到720公里,不光是电池的事,车身的轻量化和散热效率也是帮大忙的。比如车身用了一些碳纤维材料,或者底盘经过特殊处理,以减重、抗扭。可以说,这车的低重心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高速稳定性,像个披挂整齐的武士,走起来更轻快。你会不会觉得,能量密度再高点,续航还能再长一点?但实际上,技术上到这个程度了,更多的还是平衡安全、成本、维护。
我还有个疑问:像这个价格,差不多25万的车,能不能真做到小修不贵,而且修理方便?毕竟买这类纯电SUV,很多人还在担心修理难这个坑。问得笼统点:你更担心电池坏了,还是电机烧了?电池的安全性我还挺关心的,尽管磷酸铁锂最安全,但如果撞了个硬碰硬,会不会出现锅炉炉的情况?这个锅炉炉其实就是连带安全隐患。
关于价格,我估算这个价位,和理想L6比,还是稍微好一点——毕竟不同的目标市场,但理想能做出720公里续航、快充的车,市场反响肯定会很热烈。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车,未来的保值率会不会又是个问题?我心里其实挺矛盾,觉得既然技术成熟了,车子能不能做到跟人想象的那样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个小事实:别的厂商在续航方面都在追‘点睛之笔’,比如小米YU7强调快充,但它的续航确实比理想略逊一筹。不同厂的技术路线,就像是快餐和慢炖,我更相信平稳提升的路线。很多时候,快充是把时间缩短了,但长久来看,用户最关心还是稳定、可靠。
也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人把纯电定义得像公交车一样安全可靠?还是说,深夜独自跑高速,哪个更安心,更能让普通人踏实下来的?从理想这种布局看,现场充电站每隔150公里,其实比我原来估的要密集得多。也许,就算车子升级到720公里续航,真正能打破焦虑的,是那些铺满高速公路的超充站吧。
说到这,我又想到,有个朋友在车务站工作的老李说:这车啊,还真得每天都充得像手机一样,没有人会每天跑400公里但不停充吧?唉,这其实也说明,我们对续航的担心,更多时候是心理作用。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觉得,理想这次的技术布局,确实是往更加简便和安全的方向走,但究竟能不能真正改变用户的惯,我还在观望。未来的路,还得看实际体验,毕竟买车最终还是要坐在车里,感受那一圈圈的小细节。
所以,到底什么时候,电动车充电,变得跟加油一样方便?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没人能给我个明确的答案,但我相信,如果真的能实现10分钟充500公里,这个行业就算迎来了新纪元——只是,谁能想到,未来的主角,会不会还是那台普通的补充电池的机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