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测评黑幕曝光:谁在操控你的购车选择?

当你刷到某款新车"续航实测超官方数据""碰撞测试全优"的测评视频时,是否想过这些结论可能只是精心设计的商业剧本?9月10日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启动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揭开了测评领域"以商养测"的潜规则。这场为期三个月的风暴直指测评机构参数造假、车企操纵舆论、高管亲自引战等行业毒瘤。

汽车测评黑幕曝光:谁在操控你的购车选择?-有驾
image

六部门重拳出击,揭开行业测评乱象

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明确将整治三类乱象:利用虚假测评非法牟利、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组织水军恶意诋毁竞争对手。其中"以商养测"模式被重点点名,部分测评机构通过调整测试环境、选择性忽略故障数据等手段,将客观评测异化为车企的营销工具。更触目惊心的是,有机构在车企新品发布或融资关键期,以发布负面测评相要挟索取"保护费"。

汽车测评黑幕曝光:谁在操控你的购车选择?-有驾
image

专项整治披露的案例显示,同一款新能源车在不同测评机构的碰撞测试结果可能出现"五星"与"不及格"的天壤之别。这种人为制造的测评迷雾,正严重干扰消费者购车决策。据监测,某新势力品牌上市期间,网络平台突然涌现大量"续航虚标30%"的指控,事后证实是竞争对手操纵测评账号发布的定制化内容。

测评机构的"生意经":从客观评测到利益工具

深入解剖"以商养测"产业链,会发现其运作已形成标准化流程。首先是参数操控,部分机构在冬季续航测试时刻意选择气温较高的中午时段,或关闭空调等耗电设备;其次是话术陷阱,用"同级最佳""堪比豪车"等模糊表述替代具体数据对比;最终完成利益捆绑,某自主品牌被曝光年投入超2000万元用于采购"定制化测评服务"。

汽车测评黑幕曝光:谁在操控你的购车选择?-有驾
image

更隐蔽的操作发生在数据层面。六部门通报显示,有车企通过主板机批量生成虚假用户体验报告,利用AI技术自动生成"车主"驾驶反馈。在某插电混动车型的测评中,三家机构给出的百公里油耗数据分别为1.2L、3.8L和5.2L,差异之大令消费者无所适从。调查发现,最低数据是在电量满格状态下仅测试短距离得出的结论。

黑灰产业链:从水军刷榜到高管引战

专项整治揭露的乱象已形成完整黑产链条。虚假宣传矩阵方面,某车企被查出同时控制12个测评账号,定期发布经过"优化"的测试视频;恶意竞争生态中,有企业组建500人规模的水军群,专门在竞品发布会直播时刷屏负面弹幕;技术型造假则更为隐蔽,通过算法篡改将某车型的中保研测试成绩从"一般"提升至"良好"。

汽车测评黑幕曝光:谁在操控你的购车选择?-有驾
image

令人咋舌的是,部分企业高管亲自参与网络攻讦。通报提及某品牌副总裁在社交媒体发布竞品自燃视频,后经核实画面实为电影特效片段。更有多家车企被曝建立"黑料库",专门收集竞争对手的故障案例,在关键营销节点集中释放。这种恶性竞争导致某月销过万的车型因不实传闻单月订单暴跌40%。

五招识破测评迷雾,做精明购车人

面对纷繁复杂的测评信息,消费者可采取以下方法辨伪存真:交叉验证不同机构测试数据时,重点比对测试环境温度、载荷等关键变量;核查测评账号的"商业合作"声明,未标注"广告"的体验视频需保持警惕;对续航等关键指标,要求查看完整测试视频而非剪辑片段;警惕新车上市前突然涌现的极端评价;优先选择有汽车工程师全程讲解的技术流测评。

汽车测评黑幕曝光:谁在操控你的购车选择?-有驾
image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发现某车型突然同时出现在多个"年度十佳""新能源推荐"榜单时,很可能遭遇了巧立名目的商业排行。六部门披露的案例显示,有机构通过更改权重算法,让同一款车在"智能座舱榜单"和"操控性能榜单"分列第一和倒数第三。

净化行业生态需要全民共治

此次专项整治不仅是行业纠偏,更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有力捍卫。建议遇到可疑测评内容时,通过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等渠道反馈。正如某车企工程师所言:"当测评沦为生意,每个失真的数据都在透支行业信誉。"唯有企业守正创新、媒体客观公正、消费者理性判断,才能重建健康透明的汽车消费环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