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跟朋友聊到这件事,他脱口而出一句:感觉厂商就是冲着咱这帮老百姓的神经来玩的。我也只能苦笑——这届车企,懂点人性心理,还真挺会玩套路。前阵子,一款老款车型大甩卖,22万多块钱,打折后的价格直接让几个本地车友群炸开了锅。你说这价格给咱心理锚定得多牢?有多少人在盯着这22万的数字做预算,准备下手呢?销售小王在电话那头跟我说:这批老库存车,晚上九点还排了几十号人抢订单,感觉全城都疯了似的。22万多买辆硬货的车,不算太氪金,性价比摆这。
但你说这不就是厂家的官方背刺吗?好嘛,刚把老款骨折价清完不久,新款就偷偷摸摸地上架了,开价26.9万。这——我想问:这多了的这几个钱,是买了啥?这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感知真很模糊。记得我当时坐地铁里等红绿灯,旁边一个大叔跟我说:22万买的那个车很对劲,你说新款多花了4万多,是不是值啊?我也挺纠结,直接甩不出一个明确回答。
这新车换了800V高压平台,听起来是硬核升级。我捋了捋自己以往写的文章,研发和供应链经常让我想到厨房做菜的过程:旧款就像简单鸡蛋炒饭,快捷且稳定;新款是8道工序晚宴,原料也讲究得多。高压平台是个大料,不光省电还能快充,但你得知道车企从设计、零件采购到组装,整个流程就像烘焙大师调试新蛋糕配方,时间和成本都翻倍跑。这升级,是实打实的,但成本上升,价格必然也得反映出来。
这里我得纠正一下刚才那说法,老款价格被清完后其实还有点水分——部分是厂家撑价,部分特惠还是挑客户卖。真正问心无愧的骨折价也就22万左右,咱这话有点泛泛了。原因在于,这价格只是部分经销商动作快的加码战术,其他地方还没那么深。说白了,是有点陷阱的味道,先撩你,接着潜规则出来。说这么多,聊到这,你不觉得其实车企在供应链端可能也陷入了自己打脸的尴尬?零件涨价、芯片供应又不稳,新款定价不敢打低,怕亏;定高又容易刺激老客户不满,这两头维持不易(这段先按下不表)。
话说回来,价格跟性能对比的话,其实同价位里的竞争对手不少。拿它26.9万起价对比,国产几个热门SUV或者新能源车型,配置差异没那么大,但品牌溢价和创新难度确实不同。销售小王告诉我,客户说:相同这个价,我宁愿老款多花点心思整点配置,也不愿轻易换新款,因为心里那个价感被撬动了。有意思的是,我查了一下同级别竞争对手的保值率大概在60%-65%(样本不多),这车老款如果真以22万成交,短期保值挺扎实,估计新款还得磨合段时间才能撑起这个价格。
对供应链这块,我还真没细想过,为什么新平台硬杠大跃进,反而价格这么卡?感觉好像里面有隐藏账本没公开,难道车企那边还是在赌未来几年上游成本会降下来?或者说,厂家的底气就是消费者的耐心?(猜测,不确定。)同时我还想起跟修理工老张的一段对话,他说:这车改了电控系统,维修难度陡升,短期保养成本会轻微上扬。这多少解释了点定价上的新套路。
不过说实话,我刚翻了下相册和笔记,发现这批新车的细节做得确实扎实——比如充电接口从原来三合一升级到更开放的快充标准,仪表盘界面也顺应年轻用户审美砍掉了传统冗余。谁不爱花钱买新玩意儿,但前提是价格别把大家吓跑。这价差4万多,跟多了套顶配皮椅差不多,但没附加值感,用户真容易翻车。
走着走着发现,我变成了讲道理的中年奥特曼了。想想营销这事儿,真挺麻烦。看看朋友圈热闹的讨论,我很怀疑:这波官方行为,是不是证明了产品和价格之间,本来就是条灰色地带?官方放低标杆,用户期待被点燃,最后一句实际售价请看报价单,把所有人推倒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里。聊着聊着又想到,你们有没有遇过这种情况,店里问完报价,心里有点小失望却又不好意思说出来?
这价格游戏里,厂商给了消费者一个小错觉:你尽管觉得你买的是创新升级,但其实这4万多块,没那么纯粹是技术性质的钱,更像是心理价位的拉扯。真要单纯把新旧车的核心价值差距量化,我粗算一下,这4万块可能差不多能买10次市区快充,或者新车额外保养两年费用——换句话说,以经济角度衡量,新款价格固然合理,但放到普通消费者口袋,其实就剩下情怀和面子在作怪。
问题来了,消费者和厂商之间,这种价格心理战下,是不是已经形成了一种微妙的默契——厂商先放低价吊胃口,用户最终还是得乖乖缴钱。是不是我们都在被一种叫官方背刺的小套路绑架?这种微妙感,其实很好玩,也很现实。你说,谁受伤更深呢?是消费者,还是厂商?(这事儿先留个悬念,慢慢琢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