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事儿挺扎眼——新一代智己LS6上市那天还没捂热,大定单子就像下饺子一样噼里啪啦落下来。27分钟里头,破万台订单直接上了新闻热搜,着实让人有点意外。可是,真让我琢磨半天的,还不是这销售的速度快,而是厂家的大头们居然都自己下场卖车去了,还美其名曰“首席交付官”。这是车卖得不够快,还得高管们添把火吗?还是高管们发现,现在打动用户的幽门已经失效,得拉起袖子自己上场了呢?
你说以前咱们买车,顶多就是销售、店长一块给你比划比划,最多有啥活动的时候,大区经理冒个头。但现在好,这些高管当场给你交钥匙、拍合影、侃用户价值观,一派其乐融融的气氛,好像一个车主加入了“新家庭”似的。这种场面让我脑瓜子里打转一个问题——品牌和用户的关系,是不是变味了?从前讲质量、价格、体验,现在多了个“情感链接”,这牌是打给谁看的?
说心里话,中国人其实没那么多情感上的需求,对大部分老百姓来说,买台车最实在的是啥?“开得远、跑得快、够安全、方便、便宜”,这五个字说白了都能写在说明书首页。那为啥厂家还要这么卖力去塑造品牌温度?难道真如有些人讲的,传统那套“你买我生产”已经老土,现在厂商得主动低头哈腰,做朋友、玩社交、搞陪伴。
为什么高管要化身“首席交付官”?是迫不得已?还是心血来潮?我觉得有一半是真心,一半是策略。一方面,新能源这赛道如今真“卷”到地板缝了,光靠车型参数、续航、充电速度谁还能拉开多远的差距?雷同的配置,愈发透明的价格,用户一顿海选,最怕的就是“都差不多,那我随便挑一个得了”。你要是不主动站出来,拿点“非标动作”唤醒一下市场,后边可能排队等着挨打。高管亲自露面、和用户热情互动、送钥匙、拍照,不光是做样,还的确有点新鲜感。毕竟,能见到老板,比砍价还解气。
但再反过来想,这么下场跟用户“打成一片”,能不能持久?会不会只是今儿的新鲜,明儿的习惯?假如哪天交付慢了、订单排长队了,老板还来陪你合影还是说“请拨打客服电话”?我们得问自己:品牌的温度靠高管造势能不能变成硬核实力和长久信用?最终这片市场,消费者认的是实力、性价比,还是这层“家文化”?
我们的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市场,这两年变数巨大。去年说“技术为王”,今年转头“流量更猛”。但你要问我,技术和品牌情感孰轻孰重?我的答案一直是那句老话:买车归根结底,是用来开的。什么高管送钥匙、什么全民朋友圈晒合影,终究是锦上添花,核心支柱还得看产品本身。这一轮新LS6的火,其实主要还是产品扎实。
说实在的,现在大家对新能源车的期待,已经从“能代步就行”变成“能治愈焦虑”。续航焦虑、补能焦虑、安全焦虑,一堆堆没完没了。厂家争着研发什么快充,推什么电池增程,全为了让你买车的时候不担心,开车的时候不发愁。像这次智己把所谓的“恒星超级增程”技术搬出来,主打续航一口气干到1500公里,什么800V快充多少分钟充多少里程,看数据确实漂亮。这些细节,才是真正让消费者下定决心的地方。
还有什么灵蜥数字底盘、爆胎稳定系统、主动防侧翻2.0,看着新潮,其实说到底就是在夯实安全,两条腿走路:能跑得远,还得跑得稳。这玩意才叫有安全感。说实话,谁希望自己买的新车,哪天为省一个弯儿,把全家老小搁高速上?
当然,还有一个事儿——价格永远是王道。咱一个普通家庭,存了多少年钱,哪能随便扔二三十万不眨眼?LS6这回起步价报到了19万出头,还顺带送权益。说白了,这已经给了不少家庭直接下单的勇气。这种“贴地气”的定价,是厂家的真诚写在脸上。比如首批员工都主动让位,把自家员工定的车往后排,先保证用户提走。这种牺牲自我,展现的不是嘴上的“用户至上”,而是实打实行动。我觉着,这远比口头上跟你称兄道弟来得有分量。
提车体验这一趴,归根到底还是用户心理的一环。你想啊,今时今日大家都想得到关注、得到重视。如果厂家派高管来捧场,送钥匙再留张合影,既过了仪式感关口,又让客户有种“我是金主”的优越感。这一招确实管用,也解释了为啥那么多车主赶着炫耀朋友圈。
不过,冷静下来思考一个问题,这份重视到底是不是量身定做的?是应景还是真心?举个例子,咱以前在4S店,总盼着别让店员耍滑头,多给点优惠,最好车子别有猫腻。现在倒好,厂家层层下场亲自服务,有种车主成了朋友的既视感。可别忽略了,买卖归买卖,服务归服务,质量才是王道。一旦后续车机掉链子,售后不给力,哪怕见着总裁合过影,也得撸袖子投诉去。
还得承认,互联网思维就是比老一代企业胆子大。以前卖家电,是“用得住、赔不赔、修的快”,现在卖车,排场大、情感浓、节奏快,谁抢到流量谁就是王。但热闹归热闹,真正能留下来的还是那句老话,金杯银杯不如用户的口碑。要不然,哪个高管能天天给每个买家发钥匙,最后还不得靠售后部门和客服拼服务?
再说交付这件事,厂家的诚意确实看得见。不光是能力、还有全员的attitude(态度)。工厂物流24小时倒班,产能一刻不停,提高效率只为快点把车交到客户手上。这个流程化、制度化,比那一时半会的仪式感有用得多。未来赛道上还能赢多久,拼的是这份踏实劲。另外呢,先把产能提上去,把“上市即交付”搞成企业惯例,比一个总裁玩自拍的可持续力强太多。
消费者心里有杆秤。新鲜劲终归会过去,产品力不会说谎。高管亲自递钥匙,短期能拉近距离、建立信任,但最终还是得看这车开两年、三年之后,毛病多不多,保值率高不高。服务能不能跟得上,配件供应是否充足。这一条一条,才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硬通货。
往深里说,市场已从“期盼有选择”到“挑花了眼”。新能源市场的厮杀,最后拼的不是谁更会包装噱头,而是谁能稳稳踩在用户需求点上。无论是技术路线、还是定价政策,心里装着用户,踏实做产品、老实搞服务的,才能越走越远。
写到最后,不禁再想一句:有一天,高管们不用再亲自送钥匙,是不是才算是真正的成熟?到那时,产品卖自己,服务跑前头,品牌“躺着”长信用。车主们买车时平常心,提车时少点仪式,多些实用;厂商们做产品少些秀,多点耐心。那,才叫真本事,真赢家。
一切花活,都得服务于实事。靠谱才是新能源突围的唯一路径。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