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数据挺炸裂,说华为旗下问界的智能驾驶系统在部分车型上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90%。90%是什么概念?几乎是全面标配了,也就是说买这车的人,基本都挑了这套系统。这种高渗透率,在传统汽车行业里其实很少见——大多数车企的高科技功能,尤其是智能驾驶,通常是选装的,能有个两三成的选装率都算不错。结果问界直接打了个翻倍还不止,这也太不正常了吧?难不成是买问界的车主都玩命冲着智能驾驶来的?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把数据拆开捋一捋。智能驾驶功能确实是问界的一个主打,但问题是,这90%的渗透率背后到底是不是用户自发选择的?有时候高渗透率不一定是市场口碑炸裂,也可能是“强制标配”,比如车企直接把高阶配置塞进标配里,售价稍微调高一点——你就没有选装和不选装的余地了,买车即买系统。所以,这个数据看着吓人,是不是先得打个问号?
再看销量。问界目前的销量总体还算不错,稳扎稳打地爬升,但也没到那种爆发式增长的程度。这说明什么?说明智能驾驶的渗透率高,并没有直接拉动整体销量飙升,至少目前看,华为的智驾系统是一个亮点,但还不是“决定性因素”。问界卖得好,肯定有智驾的功劳,但也离不开华为品牌本身的号召力,外加新能源车市场的整体红利。
毛利呢?再说个扎心的点:华为的问界车型,虽然智能配置很卷,但毛利并不高。其实不仅问界,全行业的新能源车企毛利都被压得死死的,尤其是中高端车型,表面上看科技堆满了车,但背后其实是成本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华为这边更特殊一点,它的智驾系统研发投入高得离谱,远远超过了普通车企正常水平。研发费用一砸进去,毛利就被削得更厉害。现在华为的车规芯片还依赖外部供应链,车机也在持续迭代,研发开支短期内看不到下降的趋势,这就让毛利的压力更大。
这里可以拉同行比比。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外资品牌,其实都在经历类似的事,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传统车企还没完全玩转智能驾驶系统,研发投入没那么猛,但它们的毛利也在被新能源车压着走;造车新势力像理想、小鹏,虽然总打“科技牌”,但为了销量拼命压价格,毛利也没好看到哪去;外资品牌的高端车有些毛利还算稳,但智能配置的研发步伐明显慢半拍,根本没法和国内新势力比。这么说吧,现在整个行业的毛利率都不好看,华为确实投入猛,但它也不是在孤军奋战。
那再深挖一层,华为这样的投入到底值不值?是不是在乱花钱?其实从战略上看,它不是乱来,而是抓机会。智能驾驶系统是一个未来趋势,谁能做到技术领先、用户认可,谁就能在未来新能源车市场里占住一个头部位置。华为造车虽然是“跨界”,但它的技术底子在这,抓住“智驾”这个高地是聪明的选择。现在它的研发开销大,看着像战略性亏损,但只要能快速做出爆款、跑通规模效应,后续成本就能摊下来,毛利也能慢慢好转。
再补一句,华为还在用问界这个平台试水,它的造车模式是跟赛力斯合作,自己不直接生产,只负责技术和品牌赋能。这种模式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也限制了它对整车成本的控制力。现在问界销量稳步扩张,华为可以借着这个势头继续优化技术、扩大用户接受度,等到它智能驾驶系统的口碑彻底打出来,可能就会推动整个行业重新洗牌。
最后回到那个90%渗透率。看着像“离谱数据”,拆下来其实没那么吓人。这套智能驾驶系统确实强,但渗透率高主要是因为车本身就把它当标配了。问界的销量和毛利也在走正常的新能源车企路线,没有什么特别离谱的点。整个行业都在抢新能源车这波红利,华为只是赌了一手技术高地。它的成功,最终还是要看接下来能不能持续走稳,以及它带来的技术和生态能否形成更大的市场影响力。
所以看这事,表面上的数字固然炸裂,但真正要紧盯的,是华为的下一步打法。是会继续攻坚智能驾驶领域,还是会拓展更多车型,甚至尝试进一步整合产业链?总之,这场战役还远远没结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