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讨论一个新鲜事儿,那就是在上海浦东,你已经可以打到一辆没有司机的出租车了。
这听起来就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方向盘自己会转,车子自己会跑,车里却空无一人。
不少人心里肯定会犯嘀咕:这东西真的安全吗?
咱们这儿路上人多车多,情况那么复杂,它能应付得过来吗?
这可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了,它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聊一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是浦东能率先把这个未来场景变成现实。
这件事儿的集中展示,是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
在大会的场馆外,像上汽集团的智己汽车、百度的萝卜快跑、还有小马智行这些国内顶尖的科技公司,都把他们的智能出租车派了出来。
这些车可不是摆着看的模型,而是真正能够上路接送乘客的。
就有一位记者替大家先体验了一把,过程跟我们平时用手机叫网约车一模一样,在App上下单,没过一会儿,一辆崭新的智己L7就稳稳地停在了面前。
上车后,乘客只需要在后排的屏幕上确认一下行程,车子就会自己启动出发。
最关键的是它在路上的表现。
我们都知道,城市道路是出了名的复杂,有行人、有自行车,还有各种不按常理出牌的车辆。
这台无人驾驶的出租车表现得就像一个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司机。
比如在路口,它能准确地识别红绿灯,甚至在斑马线前会主动停下来,礼让正在过马路的行人,这一点,恐怕比很多真人司机做得还要好。
当遇到前面有车开得慢,或者路边有障碍物的时候,它处理得也非常流畅,会自然地减速、判断、然后平稳地变道绕过去,整个过程没有急刹车或者突然转向带来的不适感。
大约十分钟的行程,给人的感觉就是安静、顺滑,乘坐体验非常好。
这里需要解释一个概念,就是这次体验的车辆达到了L4级别自动驾驶。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现在很多私家车上带的所谓“自动驾驶”,其实是L2级别的辅助驾驶,它能帮你跟车、保持车道,但你必须时刻手握方向盘,眼睛盯着路,随时准备接管,说白了,它只是个“助手”。
而L4级别,在限定的区域内,就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车辆可以自主完成从接到乘客、处理途中各种复杂路况,到最后安全送达目的地的全部流程,完全不需要人的干预。
这已经是从“辅助”到“替代”的本质飞跃。
当然,这不仅仅是在大会期间办的一场体验活动那么简单。
浦东的规划远比这要宏大得多。
这次无人出租车的服务范围,不只是在会展中心周围转转,而是形成了一个覆盖金桥、花木、世博这些浦东核心区域的中途接驳网络。
更厉害的是,他们还开通了从浦东国际机场到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长途专线。
这背后的考虑是非常周全的。
短途接驳,是在测试车辆在城市里最拥挤、最复杂环境下的精细操作能力。
中途跨区域,是考验它在不同路况之间切换的适应能力。
而机场到迪士尼这种长距离线路,则是在模拟未来真正的商业化运营,看看车辆在长时间、高频率的运行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怎么样。
每一次运行,都在为系统积累宝贵的真实数据。
而且,这次大会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展,就是发放了“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
这和之前的“示范应用”牌照有很大区别。
“应用”更像是内部测试,而“运营”就意味着可以和大众、锦江这些正规的出租车公司合作,开始尝试商业化了。
也就是说,这项技术正在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真正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未来甚至可能像普通出租车一样收费运营。
那么,为什么是浦东能做到这一点呢?
这绝不是几家公司一拍脑袋就能实现的,背后是一整套系统性的规划和长期的努力。
浦东为这些“未来车”打造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并且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
这背后最核心的,是浦东正在推进的一个叫做“十、百、千”的创新布局。
我们把它拆开来看就明白了。
首先是“千”,指的是高标准建设1000公里的高级别自动驾驶测试道路。
这个数字非常惊人,从2022年最初的29.3公里,到今天超过1000公里,浦东用很短的时间,就织起了一张巨大的测试路网。
这张网连接了金桥的制造业基地、张江的科研中心、世博的会展区,以及浦东机场和迪士尼这样的交通枢纽和地标。
这有什么好处呢?
它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了几乎所有可能遇到的真实场景。
想测试高速公路的巡航能力,就去机场高速;想测试应对大人流的能力,就去迪士尼周边;想测试城市核心区的复杂路况,就在金桥和张江。
只有在这样丰富多样的真实环境里反复测试,AI司机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其次是“百”,指的是构建100公里的5G-A车联网闭环验证示范路线。
如果说1000公里的道路是“路”,那这100公里就是给路装上了“神经系统”。
车联网简单来说,就是让车子不再是一个信息孤岛,而是能和路、红绿灯、甚至其他车辆进行实时通信。
打个比方,一辆车现在只能靠自己的摄像头和雷达看路,视野有限。
但有了车联网,前方路口发生了交通事故,即使车子还没开到,路边的设备已经提前把信息发给它了;下一个红绿灯还有几秒钟变灯,它也能提前知道,从而计算出最省油、最平顺的通过方式。
这种“千里眼”和“顺风耳”的能力,能极大地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
最后是“十”,指的是打造10个典型多维数据赋能的大模型训练场。
这就是AI司机的“超级大脑”和“专属驾校”。
所有车辆在路上收集到的海量数据,都会被送到这里进行分析和学习。
AI模型会在这里进行无数次的模拟训练,尤其是一些极端和罕见的危险场景,比如突然有行人横穿高速公路。
通过这种训练,AI的驾驶策略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应对能力越来越强。
除了这些硬件和软件上的投入,浦东还做了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就是立法保障。
2023年,《浦东新区促进无人驾驶装备创新应用若干规定》正式施行。
这相当于从法律层面,为无人驾驶这个新生事物“开了绿灯”,给它一个合法的身份。
技术走得再快,如果没有法律法规跟上,就很难大规模推广。
这部法规明确了无人驾驶车辆上路的规则、发生事故后的责任认定等等,给了企业巨大的信心,让他们敢于放心大胆地去投资和创新。
这种顶层设计和快速的立法响应能力,也正是我们国家在推动高新科技发展方面的一大优势。
所以,我们今天在浦东街头看到的无人出租车,它不是一个偶然的科技秀,而是中国在未来出行领域下一盘大棋的缩影,是技术、产业、基建和法规协同发力的结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