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上海,安世中国对外宣布:不再接受荷兰总部的任何指令,独立运营,脱离荷兰方面管理。这一句重话,不是内部备忘录,而是对外发声。因为这个,原本行业里的一桩纠纷,一下子变成全球关注的新闻。供应链上下游都开始盘点库存,评估风险。车企听到这个,第一反应就是要不要准备替代方案。
先把公司背景摆清楚。安世半导体在汽车芯片里是个大玩家,很多基础件都靠它供货。宝马、大众这些车企的供应名单里长期有它的名字。同样,很多一级供应商的料单里,它也占了不小的比例。一家这样的公司说要独立运营,影响不会只在一个地区。结果就是,车厂的采购部门立刻紧张。
这家公司前身出自荷兰飞利浦的芯片业务,后来拆分出去。再之后被中国资本接手,最后由闻泰科技全资控股。这桩并购在业内被认为干得漂亮,落地也算顺畅。因为这个,安世既有欧洲的技术传承,又有中国的制造底子。同样,它在全球市场里一直走的是双线路运营。
到了今年9月底,美国发布所谓“穿透性规则”,把禁令范围从名单上的公司,扩大到它们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简单说,就是不让你通过子公司绕开限制。安世是闻泰的全资子公司,自然被算进来。结果,很多原本按老规矩执行的订单,一下子多了新的合规门槛。企业内部的流程也不得不重写。
紧9月30日,荷兰方面下达“部长令”。理由是“国家安全”和防止技术转移,措施是冻结安世全球约30个业务主体的一年期资产、知识产权和人员调整。这不是一般的行政提醒,是实打实的限制。因为这个,安世在欧洲那边的重大决策基本按下暂停键。中国这边的团队开始评估备选动作。
事情很快有了更直观的体现。10月17日,安世中国区员工发现系统权限被总部切断。还有传言说总部不再给中国区发薪。总部后来否认停薪,称为不实信息。虽然辟谣了,但信任已经受伤。权限被切,说明内部协作已经出了问题。
在中国政府采取反制措施,限制安世在中国工厂的部分出口之后,安世已经通知下游的车企和一级供应商,近期芯片供应不保证。这话等于告诉客户:交付会受影响。因为这个,车企开始调整生产计划,有的加班备货,有的寻找第二来源。结果就是,生产线的风险管理被提到台前。
另外一条值得注意。近期中国加强了对稀土元素的出口管制,明确要求出口要批准并披露最终用途。这一条被外界普遍看成是针对美荷联手动作的回应。同样,对一些关键材料的阀门收紧,影响会传到磁材、功率器件等环节。材料审批多一步,时间就要多算一笔。
荷兰方面即便控制了安世在欧洲的部分和知识产权,如果中国的制造产能和关键原材料供应无法顺畅,这些资产的实际价值会打折。因为芯片这行,设计归设计,落地要看产线。没有产线,图纸只是文件夹里的文件。结果就是,财务报表上的资产,变现难度增加。
说到产品,安世做的很多是车上离不开的基础件,比如电源用的小芯片、二极管、逻辑小件这类。它们不是最尖端,但量大、可靠性要求高。同样,车厂的线体依赖它们的稳定供货。少一颗,也会影响整段工位。一旦供给不稳,影响不会小。
欧洲车企其实有前车之鉴。2021到2022年那波芯片紧张,很多工厂被迫停线或减产。这次如果因为安世的供货出现波动,车厂又得调表、调人、调整交付。结果,生产节奏被打乱,库存结构也要跟着变。投资人会用更紧的眼光看风险敞口。
怎么谈,成了关键。一条思路是把中国业务和欧洲业务“去耦合”,把管理权限、IT系统、采购合同分开,让中国市场先稳住。另一条思路是做“防火墙”,明确哪些技术、人员、数据不能跨境流动。因为这个,法务和合规的分量一下子加重。看各国监管是否给出操作空间。
企业怎么自处?我给几条实操建议。第一,多基地布局,多客户分散,减少单点依赖。第二,备选材料、备选工艺提早验证,别等停线才做。第三,证照齐备,跨境审批流程前置,把时间成本算进项目。第四,对外信息透明,及时跟客户同步变化,别让传言先跑。还有,组建一支懂政策又懂生产的团队,随时处置突发。
安世中国这次发声,某种程度是在表明底线,也是给客户一个明确预期。同样,它是把内部矛盾公开化,承担舆论压力,换取操作空间。结果如何,要看三方能否找到一个临时稳定方案。供应链是连在一起的,谁都不想一拍两散。
傍晚,上海临港的厂区门口,一辆黄底黑字的叉车停在装卸区,工人把一箱箱成品重新搬回仓里,门口的卡车没有发车。下一步,是重启传送带还是彻底分家,谁来拍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