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自己泊车撞了,算谁的?”这个困扰千万车主的问题,被比亚迪一锤定音。7月9日,比亚迪突然甩出王炸:所有搭载“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的车辆,在智能泊车中因系统失误引发的事故,损失全由比亚迪承担,用户无需报保险、不涨保费!
消息一出全网沸腾。要知道,这是全球首个车企敢在量产车上公开为特定场景事故兜全责!当同行还在用“辅助驾驶”推诿责任时,比亚迪直接卸下用户肩上的风险,扛进了自家售后中心。
一、 兜底承诺背后,比亚迪的底气从何而来?
比亚迪敢拍胸脯保证,绝非头脑发热。天神之眼系统车型保有量已突破100万辆,构成中国最大的智能驾驶车云数据库。每天新增真实路况数据高达800TB,海量数据驱动算法每周迭代升级。
在技术层面,比亚迪针对夜间窄位泊车等难点场景,通过分析200万次事故数据,将障碍物识别准确率从92%提升至98.7%,泊车成功率从85%跃升至94%。
更让用户安心的是,比亚迪同步推送了天神之眼史上最大规模OTA升级:窄车位自动收后视镜、悬空障碍物识别、夜间80km/h刹停侵入车道的两轮车...十余项功能直击停车痛点。
二、 为什么选择从泊车场景“破冰”?
智能泊车看似简单,实为技术攻坚的黄金试验场:
低速安全可控:平均车速不足5km/h,碰撞能量仅为道路事故的1/20;
场景高频刚需:72%的用户因责任模糊对智驾持观望态度,泊车却是每位车主的每日必修课;
责任界定清晰:封闭环境规避了开放道路的复杂权责纠纷。
三、 对比竞品,比亚迪的兜底有多“硬核”?
不同于行业常见的“半兜底”方案,比亚迪的承诺堪称降维打击:
小鹏汽车的智驾补偿需用户先走车险理赔,再补贴800元保费差价;鸿蒙智行明确要求“驾驶员仍是责任主体”。
而比亚迪用户遇事故时,只需直连售后,0保险介入、0保费上浮、0责任扯皮,形成独家的“技术+金融+服务”闭环。
四、 蝴蝶效应已现,汽车行业面临洗牌
兜底政策发布首周,比亚迪智驾车型订单量猛增45%,用户咨询中“责任归属”问题骤降68%。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印证了消费者对“安全感”的渴求。
更深远的影响在产业链层面。比亚迪将L4级泊车技术下放至7万元级的海鸥车型,35岁以下年轻用户占比达58%,让高阶智驾从“豪华玩具”变为“国民配置”。
保险业随之变革,平安保险推出与车企事故率挂钩的“智驾无忧险”,比亚迪用户保费比行业低15%。法律层面,《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草案已明确L4责任归属。
首周订单暴涨45%的市场反馈证明,消费者对“责任明晰”的渴望远超参数噱头。一位刚提了海鸥的90后车主说得实在:“以前用自动泊车像走钢丝,现在终于敢放手了!”
比亚迪这步棋,表面是售后服务升级,实则是把智能驾驶的竞争从“功能炫技”推向“责任担当”的新维度。当方向盘后的责任归属彻底翻转,智能汽车真正的普及时刻才刚破晓。
正如比亚迪副总裁何志奇所言:“兜底显示自信,让大家安心使用。”技术突破与责任闭环的双螺旋,正在重塑中国汽车的全球话语权。
#请您关注#谢谢您的支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