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高新万达逛,几乎把整个汽车展的感觉都踩了一遍。其实就是闲逛,顺带看看那些新人品牌。刚好,看到华为问界的展台还挺火,真能感受到科技公司的气场。问界的车没错,依旧保持着不低的高端价位,M7、M9啥的,喊着豪华字样,可价格一涨再涨,就算你不看价格,也会觉得比起传统豪华车,还是贵得离谱。
店里的另一辆车引起我注意,上汽合作的那款尚界,我还拿到手里试驾了,价格也才16、7万,就感觉精神搅扰,内饰真的是,唉,从某个角度说,完全没有想象中的新潮。塑料感满满,我刚才还翻了下笔记,有人说用了不少硬塑料,我试了试,手感和朗逸差不多,更别说这个价格配备带来的体验了。你知道,实话说,自己心里隐隐觉得,没细想过,到底谁在做性价比的幌子。
我真的是没想到,世上还会有一辆车用过去的朗逸内饰来糊弄消费者。你说,车主们用性价比这个词,真是死脑筋。大多数高端车型,单说内饰,不光材料要好,设计也得跟得上时代才行。华为问界在某些细节上没考虑到,比如这座椅的包裹感,或者车内的质感——问界这方面,做工不是差,是颗粒感比起豪华品牌差了好几个档次。
那我就想了,尚界这车,干嘛要用这么老气的内饰?这整车的底子,别的不说,光做工细节就觉得亏。嘿,官方有说过,说车卖的贵买的好,但我猜,这款车的销量绝对不让人惊喜。网络上早就有人爆料,说这车的销量差得可以用不及格来形容。想想也正常,销量跟内饰有大关系。车内塑料感太重,人会心里抵触。
说到供应链,我倒有点想不通。这塑料感其实不是光用料问题,更多是工艺。把控不到位,本质上就是生产线没调教好。华为那车我没试驾,很贵,配料也不错,但内饰用料不行,反映出他们对成本的控制实在太偏激。反正我身边用它的朋友,都说还行吧,没有啥惊喜。
其实我对这事儿也持怀疑态度。有时候厂商都拿科技或者高大上来说事,其实人都知道,汽车这东西,像人穿衣服一样。如果内饰的衣服不好看、用料差,所有的科技都变成伪命题。问界的车,大部分没觉得惊艳到哪去,反倒是价格扶摇直上,硬说豪华。
至于卖得好不好,这是另外一回事。有本事的品牌会懂得用料和体验拉开差距。比如说,当年我碰到一个修理工,他就说:你看这些车,木头料儿怎么比得上豪车?但你要亮点,没得比。这些品牌,靠的还是性价比,真拿性价比闹事的人,也得看清楚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他的话让我觉得有点道理——人家卖便宜,一样得用料省事,配件用的少,他们卖的好像优惠,其实里面藏了不少利润。
我还想到一个细节,最近有个朋友开新车,他说这车看起来挺像样,但用料,用料比以前差远了。我就想,这是不是厂商的策略?先给你个高配,后面用材一缩水,要么让你觉得物美价廉,要么就是真心觉得用料是次品,赚差价。
供应链这种事,真没那么简单。品牌想控制成本,但又不想影响销量。特别是走量的车型,或者和其它公司合作的,共享供应链,材料不一样,成本当然不同。你知道,生活中的比喻挺多的,比如说,做菜用的配料,简简单单的菜,调料也不能差。否则,哪个吃到嘴里觉得还可以的?我真没想过,这车还能靠着硬塑料撑一阵子。
你会不会觉得,有些车,价值感就是靠品牌堆砌出来的?华为问界也好,上汽尚界也罢。毕竟,要说用料,确实不是拼的。这还让我猜测(我猜不一定准,不过没准——反正是猜测):这些车未来的保值率,得怎么算?物联网把控还行,内饰用料差了点,估算,十年后折算价格,也许还不如你想的那么乐观。
其实我个人挺讨厌那种玩成本的套路。明明有人喜欢用料实在的车,但价格又不算贵,偏偏厂家一边打性价比的旗号,一边用最差的材料,只为多赚点差价。这不,就让我想起某个销售跟我说,这车便宜,开几年不用换,挺值的。但细一看,买回来不到两年,塑料的边角都开始脱落。话说回来,如果没仔细看材料,谁能发现这些问题?等你发现的时候,早已错失最佳维权时机。
车就像人的面子,很多东西看起来不昂贵,但用料用心才更养眼。否则,带个豪车外壳,里面都是糊弄。
今天的总结,是不是太悲观?嘿,反正我是觉得,国产车里,像问界、尚界,还会有不同的路要走。你说,下一步,谁能在用料上做得更扎实,是不是也要看他们的研发和供应链的配合?或者,消费者的眼光会变得更挑剔?
要不然,你觉得,能不能给我推荐一辆用料扎实、配置合理的国产车?我也想看看,到底有没有真正看得见的技术和用料。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