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单周销量暴跌74.3%,全国库存突破300万辆,车市如同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被抽走了汽油,在政策与市场的十字路口失速抛锚
10月底,多地汽车补贴陆续暂停,车市迎来前所未有的“空窗期考验”。广州、深圳、厦门、江苏、山东等地像约好了一样,接连按下补贴暂停键。 这股寒流让原本的“金九银十”直接凉了半截,特斯拉第40周销量环比暴跌74.3%,前十五名车企齐刷刷负增长。
01 政策急刹:1380亿资金背后的节奏博弈
国补分批拨付机制让车市陷入了周期性的“饥渴”。2025年国家安排了高达3000亿元的消费补贴,前两批1620亿资金已于一、二季度注入市场,而剩余的1380亿元资金按计划在三、四季度分批下达。
正是这种拨付机制,导致部分地区在前两批资金耗尽、新资金尚未到位时,出现了短暂的“补贴暂停”现象。 销售员小王的手机弹出“国补暂停”弹窗的那一刻,一场关于“国家补贴取消”的恐慌如野火般在汽车经销商中蔓延。
补贴的空窗期直接改变了消费者的购车决策。有平台数据显示,近60%的潜在购车者因补贴变化推迟了购车计划。 更有消费者刚体验了“差3天提车,1.8万补贴没了”的无奈。
02 库存高压:300万库存车背后的生死线
全国汽车库存量已突破300万台大关,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4S店难以承受之重。
74.4%的经销商出现价格倒挂现象,卖车价甚至低于进价。 与此同时,52.6%的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资金链紧绷如弦,仓储、维护、人员成本持续消耗着本已微薄的利润。
为消化库存,车企掀起了“自救战”。比亚迪推出限时优惠,秦PLUS EV直降1万后9.98万起售;奇瑞甚至将瑞虎3x降至3.49万,几乎是“卖一辆亏一辆”的无奈之举。
这种高库存压力下的“价格血战”,虽然短期刺激了销量,但长期来看无异于饮鸩止渴。有业内人士直言:“现在卖车根本不赚钱,全靠厂家返点和售后维持。”
03 异地抢补:灰色地带的冒险游戏
补贴空窗期催生了“跨省抢补”的灰色产业链。 一些消费者为了蹭补贴,不惜跨省购车,再将车辆运回本地使用。
北京消费者张先生今年6月购置新能源车时,销售员告诉他如果在浙江台州异地购车,能多申请几千元当地补贴。然而3个月过去,这笔补贴仍未到账,当地针对异地购车的情况收紧了审核政策。
更棘手的是,异地购车可能带来后续问题。有销售鼓动消费者通过异地购车、开票、上牌的方式获得更多补贴,但新车从外地牌照转为本地牌照,需要经历过户,新车直接变二手车,可能影响部分终身质保权益。
对此,海南等地已调整政策,新增新车注册地限定、补贴审核期间车辆所有权锁定等要求,防止跨省套利。
04 出路探索:从政策驱动到价值驱动的转型
补贴退坡实际上是场行业“筛选赛”。理想、小米等头部玩家推出“购置税兜底”方案,承诺即使2026年才开票,也能按2025年的免征政策算,最高省1.5万。
车企开始把智能化配置下放,华为ADS 2.0、小鹏XNGP这些原本高端车才有的配置,逐步出现在主流车型上。 同时,蔚来和宁德时代在换电站上加大投入,2025年要新增7800座换电站,优化用车体验。
有专家建议,补贴政策应从“撒胡椒面”改为“奖优罚劣”,给续航超600公里、带L3自动驾驶的车型更多支持。 这种转变有望推动行业从价格战向价值战转型。
在比亚迪的4S店里,一位销售经理望着停车场排成长龙的库存车,对同事苦笑道:“这些车现在不是资产,是负债。”
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言:“补贴能点燃短期销量,却烧不尽长期库存。”当政策的潮水退去,车市终将回归本质——产品力与服务体验的终极较量。这场空窗期考验,不过是汽车行业从政策温室走向市场丛林的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