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海车展,日产展台显得尤为“本地”:Frontier Pro PHEV与全新纯电SUV N7两款新能源车齐齐亮相,不仅均为中国研发、中国制造,更被寄望于“一年内出口全球”。这背后,是日产中国掌门人马智欣与其团队在经历品牌低谷后主导的一次深度重构。
在本次专访中,马智欣鲜明地提出:“中国不只是一个市场,而是日产全球产品体系中的‘源动力’。”这不仅关乎日产如何应对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的挑战,更关乎一家传统跨国车企如何在中国这片变革最猛烈的土壤中,实现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角色切换。
从“在中国”到“为全球”:中国正成为日产技术与产品的策源地
马智欣在采访中坦言,“我们所有新车型,从开发之初就同步考虑中国与全球市场。”可以见得,日产正推进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双主场战略”:不仅服务中国用户,更输出中国研发能力与产品定义理念至全球。
正如上海车展展出的Frontier Pro PHEV,它不仅是日产首款全球插混皮卡,更是郑州日产与日产全球研发团队“共创”的成果,未来将在全球多个市场同步销售。这一模式背后,是日产在中国逐步形成的“本地主导+全球联动”的新型产品开发体系。
“日产已经不再是那个‘总部出设计,中国来落地’的公司。”马智欣指出,日产不仅全面赋权中国研发团队,同时还将研发周期缩短至24个月以内,实现“日产标准下的中国速度”。
除了中国本地市场的快速适应,马智欣还特别强调日产的“全球重构”逻辑。当前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但中国却提供了稳定、高效的创新土壤。因此,日产不仅把中国作为增长市场,更作为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支点。
这一战略逻辑被马智欣总结为:“中国的成本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恰恰是我们全球产品线所需要的。”在日产全新的全球战略中,中国正被赋予“供给全球”的新角色。
从慢半拍到快节奏,日产如何“本地化重启”?
近几年,外界对合资品牌的普遍印象是“转型迟缓”,尤其在新能源赛道上,频频被中国新势力拉开差距。对此,马智欣并不避讳,反而直言:“我们确实曾在反应速度上不够快,但现在已经彻底换挡。”
同时,在采访过程中,马智欣也再一次多维度的诠释了日产在中国市场重启发展的核心,其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研发自主权:日产已将主力新车型的定义、配置与开发主导权交予中国团队,跳脱传统合资公司“总部决策—中国执行”的旧模式。
伙伴开放性:日产正在与华为、Momenta等本土科技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开发智能座舱与驾驶辅助系统。
价值链重塑:日产在中国已完成从研发、制造到供应链、出口的全链条布局,这让它不再只是“本地制造”,而是“本地思考、本地创新”。
面对市场庞大且变化快速的中国,合资车企的挑战十分巨大,对此,马智欣强调,未来其将结合自身的全球化管理经验以及对中国市场的充分理解和深刻认知,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优秀产品,不只是为中国市场,还将不断补充和丰富日产全球产品线,这是他当前在中国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而现在,在工作落实上,马智欣介绍其和阿方索(日产全球设计负责人)几乎每周都要沟通,中国消费者喜欢什么、潮流怎么变,是我们每一款车设计的前提。
中国电动化“复杂性”是机会不是障碍
谈及电动化转型,马智欣并未喊出“燃油退出”的口号,反而强调“均衡是关键”。同时他指出,尽管新能源是大趋势,但中国市场尚未真正抛弃燃油车,尤其在皮卡、SUV等多用途场景下,插混和混动仍有巨大市场空间。因此未来几年内,日产将保持燃油、纯电、插混、增程多动力产品线共存。
按照日产的相关规划,其将在2027年夏季前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其中9款为日产品牌),覆盖纯电、插混、增程等多种动力形式。Frontier Pro PHEV就是这一理念的“样板产品”:既是电动化转型成果,也保留燃油车强悍性格。10款新能源产品背后,是“不同场景、不同用户、不同驱动”的产品哲学。
“我们认为,未来相当长时间是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共存的局面。”这与中国市场“多轨并行”的消费特征高度一致,也反映出日产不跟风、但精准适配的产品策略。
与此同时,日产中国还计划三年内投入100亿元,用于新能源研发及技术中心建设,新增4000名技术员工,展现出其对华电动化战略的坚定投入。
正如马智欣所说:“中国常说危中有机。每一次危机,其实都孕育着重新定义行业的机会。”
对于日产而言,中国不再只是一个本地业务板块,而是重塑品牌全球竞争力的核心引擎。这种视角转变下的日产,也许正在为所有合资品牌树立一个“新范式”:唯有真正走进中国、理解中国、由中国定义全球,才能完成全球车企的第二次进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