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米YU7的“溢价神话”没了?
要说最近黄牛圈最尴尬的事,莫过于小米YU7的单子了。
之前小米SU7刚出来时,黄牛手里的订单能溢价几千块,甚至有人靠转手赚了小半年工资。
可到了YU7这,风向完全变了。
据不少网友说,现在二手平台上的YU7订单,别说溢价了,原价转都得挂好几天;
更惨的是有些急着出手的,还得自降几千块,相当于白忙活一场。
这上哪说理去?
为什么会这样?
先看小米YU7本身。
这款车定价30万级,对标特斯拉Model Y和宝马iX3。
从配置来看,续航835km、激光雷达标配、零百加速3.23秒,硬件确实能打。
但问题在于,这个价格把不少人吓退了。
之前SU715.98万起售,刚好卡在大众能接受的“性价比”区间,黄牛囤单不怕砸手里。
可YU7直接站上30万,想买的人得掂量掂量;
不想买的,再便宜也不会动心思。
市场需求一少,黄牛手里的订单自然就成了“烫手山芋”。
YU7取消了小定,用户得等7月展车到店后再决定是否下单。
这就意味着,黄牛想靠“锁单”套利基本不可能——消费者能亲眼看到实车、试驾体验,谁还会花高价买黄牛的二手订单?
偷偷告诉你,有黄牛之前听了“内部消息”,觉得YU7能复制SU7的热度,一口气锁了5个订单。
现在每个订单都得亏本几百块才能转出去,算下来亏了小两千。
只能说,这次真是押错宝了。
二、黄牛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
其实小米YU7的溢价下滑,只是黄牛行业日子难捱的一个缩影。
这两年黄牛想赚钱,可比以前难多了。
就说演唱会门票吧。
前几年孙燕姿、周杰伦的演唱会门票,黄牛能炒到原价的三五倍。
可现在呢?
一方面,平台加强了实名制,票面上绑定身份证,想转卖根本行不通;
另一方面,监管查得严,之前有黄牛因为倒卖门票被罚款,现在没人敢冒这个险了。
再看汽车圈。
除了小米,其他品牌的黄牛也不好混。
之前新能源汽车紧俏时,特斯拉Model 3要等好几个月,黄牛加价一万块都有人抢。
可现在呢?
特斯拉自己都在降价,Model Y焕新版降到26.35万,谁还会买黄牛的高价单?
为什么会这样?
还是市场变了。
以前商品供不应求,黄牛能靠“信息差”“时间差”赚钱。
现在呢?
厂家产能上来了,消费者也更理性了。
就像小米YU7,虽然刚发布,但雷总说了初期产能5万辆/年,只要不是特别着急,消费者大可以等官方渠道提车,犯不着给黄牛送钱。
此外,平台也在堵漏洞。
之前有些黄牛靠抢票软件囤单,现在平台升级了验证码,还限制同一账号的下单数量。
别说囤单了,能抢到一张都得靠运气。
这样一来,黄牛手里的“货”少了,自然赚不到钱。
三、不只是小米,整个行业都在“挤泡沫”
小米YU7的溢价下滑,不只是黄牛的问题,更说明汽车市场的“泡沫”在被挤掉。
前几年新能源汽车火的时候,不管什么品牌,只要挂上“智能”“电动”的标签,就能吸引一堆人抢单,黄牛也跟着喝汤。
可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懂行了——不再只看噱头,而是看续航、智能驾驶、售后这些实在的东西。
小米YU7虽然配置高,但30万的价格,对手很多了。
理想L623.98万起售,特斯拉Model Y降到26万多,这些车都能满足家用需求。
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自然不会为小米的“情怀”多付钱,黄牛想溢价也就没了底气。
之前SU7靠低价打开市场,但利润薄,有人说小米是“赔本赚吆喝”。
这次YU7定价30万,明显是想走高端路线,赚技术的钱,而不是靠销量冲规模。
这种情况下,厂家肯定不希望黄牛扰乱价格——要是黄牛把价格炒很高,反而会吓退真正的目标客户。
从数据来看,最近几个月新能源汽车的溢价空间普遍在缩小。
之前需要加价的车型,现在要么降价,要么有现车。
这说明市场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黄牛想靠囤货赚钱,难度自然大了。
四、黄牛想翻身?难了
有人说,等小米YU7交付后,要是口碑好,黄牛说不定还能翻身。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难。
用户可以先看展车、试驾,再决定是否下单,这就减少了“盲订”的情况。
黄牛想靠“信息差”囤单,基本没机会;
就算囤了,要是用户试驾后不满意,订单也很难转出去。
之前演唱会门票、火车票的黄牛被查了不少,汽车订单的黄牛也在监管范围内。
一旦发现有人大量倒卖订单,平台可以封号,厂家也能取消订单。
黄牛冒着风险赚点钱,现在看来越来越不值。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变聪明了。
之前有人觉得“早买早享受”,愿意给黄牛加价;
现在大家更愿意等官方渠道——不仅能选配置,还能享受售后保障,何必给黄牛当“冤大头”?
就像有网友说的:“之前买SU7加价找黄牛,现在想想真亏。
这次YU7就算等两个月,也比花冤枉钱强。
”这种心态一普及,黄牛的生存空间自然就被压缩了。
五、不只是小米,所有黄牛都得适应“新规则”
小米YU7的溢价下滑,其实给所有黄牛提了个醒:想靠囤货、倒卖赚钱,越来越难了。
以前的黄牛,靠的是“信息不对称”和“供需失衡”。
但现在,互联网让信息越来越透明——商品价格、库存、评价,手机上一查就知道;
厂家也在优化供应链,尽量避免“缺货”的情况。
供需平衡了,信息透明了,黄牛的“饭碗”自然就不好端了。
从长远来看,这是好事。
黄牛少了,市场价格更稳定,消费者能以合理的价格买到东西;
厂家也能更准确地把握需求,避免产能浪费。
就像小米YU7,要是没有黄牛捣乱,价格稳定在30万左右,既能吸引目标客户,又能保证利润,对品牌和消费者都好。
当然,黄牛也不是完全没机会。
要是以后出现限量版车型,或者突发的供需失衡,说不定还能赚点钱。
但想靠常规车型的订单赚钱,基本不可能了——市场越来越规范,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厂家也越来越会控价,黄牛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最后总结
小米YU7溢价下滑,用户原价甚至亏本转单,说到底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黄牛的日子不好过,不只是因为小米,更因为整个市场在变——供需平衡了,信息透明了,监管严格了,消费者理性了。
对小米来说,这其实是好事。
没有黄牛捣乱,价格稳定,口碑才能慢慢积累;
对消费者来说,不用花冤枉钱,能以合理的价格买到车;
对整个行业来说,“泡沫”被挤掉,才能更健康地发展。
至于黄牛,或许该想想别的出路了。
靠倒卖订单赚钱的时代,可能真的要过去了。
声明:文中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权威媒体公开报,文章仅一家之言,个人粗浅思考,仅供交流,并无不良导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