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买车,都挺习惯先在网上看,把几个看中的车型的配置表拉出来,一条一条地对比。
这边轴距长一点,那边马力大几匹,好像谁的数字好看,谁就赢了。
但很多人可能都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些写在纸上的数据,跟咱们每天开车过日子的真实感受,到底有多大关系?
有时候,数据看着差不多的两台车,真开起来,那感觉可能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今天咱们就拿两款市面上关注度很高的国产中型SUV,奇瑞的瑞虎9和长安的UNI-K,来做个实例分析。
这两台车在很多人眼里,价位差不多,配置也各有千秋,但只要你把它们开到真实的生活场景里跑一跑,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远比配置表上那几行字要来得深刻和直接。
咱们先来说说几乎每个上班族都躲不开的场景:市区堵车。
这可能是最能考验一辆车“内功”的地方了。
在走走停停的拥堵路段里,一辆车是省心还是闹心,差距一下就出来了,主要就体现在油耗和车机这两个方面。
先算一笔经济账,也就是油耗。
配置表上,两台车的工信部油耗可能就差一两升,很多人觉得这不算什么大事。
可一旦进入到平均时速只有二十多公里的拥堵路况,这点差距就会被明显放大。
在实际测试中,瑞虎9加的是比较普遍的92号汽油,堵车一小时,仪表盘上显示的油耗大概是百公里8.5升。
按照现在的油价来算,这一小时堵下来,油费开销差不多是7块钱。
再看长安UNI-K,它需要加品质更高的95号汽油,在同样的路况下,表显油耗达到了百公里10.3升,算下来同样堵一小时,油费就要花掉9块钱。
你看,就这么一堵,2块钱的差距就出来了。
可能有人会说,2块钱能干啥,买瓶水而已。
但过日子得算长远账,如果每天上下班都要经历这么一小时的拥堵,那一个月下来就多出四十多块钱,一年就是五百多块。
这笔钱,足够给车做十次不错的精洗服务了,或者给家里添个小电器。
这种日积月累的成本差异,是冷冰冰的配置表数字无法带给你的直观感受。
除了看得见的金钱成本,还有看不见的耐心成本,这就得说到车机系统了。
堵车的时候,心情本来就容易烦躁,如果车机反应迟钝、操作麻烦,那简直是火上浇油。
这两台车的车机体验,根源在于它们用了不同级别的处理芯片。
瑞虎9用的是高通的6155芯片,而UNI-K用的是更高级的8155芯片。
这个差别有多大呢?
打个比方,6155芯片就像是几年前的中端手机,日常用着还行,但你别指望它有多流畅。
在瑞虎9上,你点击导航图标,大概要等上个五秒钟,地图才能完全加载出来。
这五秒钟在路况好的时候不算什么,可万一你正好处在一个复杂的路口,需要导航立刻给出指示,这几秒的延迟就非常要命了。
而且,它偶尔还会出点小状况,比如应用程序突然闪退,逼得你不得不在车流中手忙脚乱地重新操作。
相比之下,UNI-K的8155芯片就表现得像一台旗舰手机,导航基本是秒开,地图缩放拖动都非常顺滑。
它的语音识别能力也更强,你可以对它说一些很具体、很复杂的指令,比如“把右后方的车窗打开百分之十”,它都能准确地听懂并且执行。
在堵车时,想调节空调、搜索路线,动动嘴就行,完全不需要低头用手去屏幕上戳,既方便又安全。
不过,事情总有两面性。
瑞虎9虽然原生车机慢了点,但它有个很实用的功能,就是支持苹果的CarPlay。
这意味着,只要你用的是iPhone,一根数据线连上,车的大屏幕就变成了你熟悉的手机界面,用手机上流畅的导航和音乐软件,体验瞬间就能得到拯救。
而UNI-K虽然自身系统很强大,但在CarPlay的连接稳定性上有时会出点问题,偶尔会断开连接,需要重新插拔数据线,这在堵车的时候反而更让人心烦。
说完了城市里的“慢”,我们再来看看高速上的“快”。
高速公路是检验一辆车硬实力的最佳场所,当车速提到每小时120公里时,瑞虎9和UNI-K在隔音和动力响应上的体验差异,会让你觉得这简直是两款不同级别的车。
首先是耳朵的感受,也就是隔音水平。
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开长途车,车里噪音特别大,音乐得开很大声才能听清,跟旁边人说话基本靠吼,几个小时下来,人累得不行,耳朵也嗡嗡响。
这就是车辆NVH性能的重要性。
瑞虎9在这方面下的是“笨功夫”,它的A柱里面填充了额外的隔音材料,车门上的密封条也做得特别厚实。
这些看不见的用料,换来的是非常不错的静谧性。
在时速120公里时,车内的风噪大概在61分贝左右,你只需要把音乐音量开到中等偏下,就能很舒服地欣赏,后排的乘客也能正常音量聊天,整个旅途会感觉很轻松。
再看UNI-K,它那个非常漂亮、很有未来感的溜背造型,虽然好看,但在高速行驶时,气流流过车顶和车尾会更容易产生噪音。
再加上它在一些关键部位的隔音用料上没有瑞虎9那么足,导致在同样120公里的时速下,车内风噪会达到65分贝左右。
你可别小看这4分贝的差距,在声学上,这已经是人耳能明显感觉到的区别了。
在UNI-K车里,你得把音乐音量调得更大才能盖过风噪,后排的人说话也得不自觉地提高嗓门。
如果跑四个小时的长途,UNI-K车里的乘客和驾驶员,疲劳感会明显更强。
除了安静程度,高速上更重要的是动力的感觉和行驶的稳定性。
两台车都用了2.0T的发动机,动力参数都不错,但开起来的“脚感”完全不同。
瑞虎9的动力调校风格偏向于沉稳。
在高速上,你想超过一辆大货车,一脚油门踩下去,能感觉到变速箱会稍微“思考”一下,大概有一秒钟的延迟,然后才降档,把发动机转速提上来,动力才会完全释放。
这种设定开起来很平顺,不会有很突兀的感觉,但少了点驾驶的激情。
不过,瑞虎9的底盘功夫很扎实,时速120公里巡航的时候,方向盘非常稳,车身很安定,就算遇到横风,也不需要驾驶员频繁地去修正方向,给人一种很强的信心。
而UNI-K则完全是另一种性格,它的油门响应非常灵敏,动力可以说是随叫随到。
你需要超车的时候,脚尖稍微多用点力,变速箱就立刻反应过来,动力瞬间就到,超车过程非常干脆利落,心里特别有底。
但这种过于灵敏的设定也带来一个小问题,就是在高速上巡航时,偶尔会感觉车身有一点点轻微的跑偏,需要你更专心地握着方向盘。
所以,在高速表现上,两台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瑞虎9提供的是一种安稳、舒适、让人放松的乘坐体验,更适合家庭长途旅行;而UNI-K则提供了一种更刺激、更直接的驾驶乐趣,但牺牲了一部分长途的舒适性。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一个特别实际的问题,就是空间。
这又是一个配置表很容易误导人的地方。
从数据上看,UNI-K的轴距是2890毫米,瑞虎9是2820毫米,差了足足7厘米。
很多人一看这数据,肯定下意识就觉得UNI-K的空间肯定更大。
但实际用起来,结果可能恰恰相反。
我们用一个很常见的场景来测试:一家人出门自驾游,需要装三个行李箱(一个28寸,一个24寸,一个20寸),外加两个双肩包。
在瑞虎9这边,因为它是一个比较方正的SUV造型,后备箱内部空间很规整,高度也足够。
在后排座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那个最大的28寸箱子可以竖着放在一边,剩下的空间正好能把24寸和20寸的箱子叠着放进去,旁边的空隙还能塞下两个背包,空间利用得非常充分。
可到了UNI-K这里,问题就来了。
它那个好看的溜背造型,严重影响了后备箱的垂直高度。
那个28寸的大箱子根本就竖着放不进去,只能躺着放,这么一来,它自己就占了后备箱差不多一半的面积。
结果就是,剩下的空间最多只能再放进一个箱子,另外一个箱子和两个背包就只能堆在后排座位上了,既影响坐人,也不安全。
除了后备箱,后排的乘坐细节也有差别。
瑞虎9后排地板中间的凸起很低,大概只有8厘米高,如果中间坐人,脚可以很自然地放平。
而UNI-K的后排地台凸起很高,有14厘米,中间的乘客长时间坐着,两条腿只能很别扭地向两边岔开,坐半小时就会觉得腿麻。
这就意味着,如果真要坐满五个人出门,瑞虎9能让后排三个人都坐得比较舒服,而UNI-K的后排中间位置,更像是一个临时的应急座位,不适合长途乘坐。
所以说,单纯的轴距数字并不能完全代表空间实用性,车身的造型设计和内部空间的规划,才是真正决定一辆车好不好用、能不能装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