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几乎所有市面上销售的车型,特别是B级及以下的车辆,都普遍采用沥青阻尼片。这些阻尼片常常被隐藏在车辆的底板、侧围以及后备厢等不易被消费者察觉的角落。以一辆车为例,其需要使用阻尼片的部位多达八到十二处,且大部分都位于封闭的驾驶室内,总面积约达3平方米。若全部采用沥青阻尼片,其总用量将高达十公斤。
由于长时间受到太阳暴晒和发动机散热的影响,沥青阻尼片会逐渐受热、分解,并释放出有毒的多环芳烃气体。这是一个持续且缓慢的过程,而其中对人体危害最为严重的是苯并芘。这种物质属于致癌物,具有极强的脂溶性,一旦进入人体,便能附着在肺的粘膜上,可能导致细胞变异,最终在肺部形成阴影或引发肿瘤。这一发现让许多车主感到震惊,但事实究竟如何呢?
1. 阻尼片究竟是何方神圣?
阻尼片,一种在汽车制造中常见的材料,扮演着减少震动和噪音的重要角色。然而,随着其长时间受到太阳暴晒和发动机散热的影响,这一材料会逐渐受热、分解,并释放出有毒的多环芳烃气体,其中苯并芘的致癌性尤为令人担忧。这一发现,无疑给广大车主敲响了警钟。
阻尼片,这一在汽车制造中不可或缺的构件,其核心作用在于减少车内的震动,进而提升车厢的舒适性。这些阻尼垫片通常被精心布置在车箱内部面积宽广、造型规整的金属板上。它们凭借自身的粘弹特性,有效地对金属板上的震动进行阻尼,同时还能影响车身的固有频率,从而降低整车在振动时产生的噪音。这一系列作用,共同构成了阻尼片在隔音降噪方面的卓越性能。
在汽车车厢内,阻尼垫片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车厢的各个关键部位,例如座位下方的底板、通道地板、轮罩以及备胎槽下方等。家用轿车普遍采用阻尼垫片,每辆车车内大约会使用8至12处阻尼片,其总面积超过3平方米。若全部采用沥青阻尼片,其使用量甚至可达10公斤。据一家知名的汽车隔音服务商透露,在他们所服务的车型中,几乎所有B级及以下的车型都使用了沥青阻尼片,其存在几乎不可避免。
2. 沥青阻尼片是否真的存在毒性?
其实,汽车制造行业中使用沥青阻尼片已有悠久历史,堪称“传统工艺”。石油沥青,作为汽车上应用的沥青类型,源自原油蒸馏后的残渣。其毒性因提炼程度而异,常温下可能呈液体、半固体或固体形态,但经过适当处理后,其毒性在常温下变得非常小。相比之下,煤焦沥青,作为炼焦的副产品,含有如蒽、菲、芘等有毒物质,长期接触可能对健康构成威胁。
国内领先的阻尼片企业通常从大庆等油田直接采购石油沥青为原料。尽管不能说石油沥青完全无毒,但其毒性相对轻微。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的致癌物分类中,煤焦油沥青被列为1类致癌物,而气化沥青提取物以及工人在铺路等作业中直接暴露于沥青及其挥发物的情况,则被归类为2B类,即“可能致癌但证据不足”。实际上,汽油、印刷工艺、干洗剂以及避孕类药物等也属于2B分类。类似地,日常使用的塑料杯中的塑料本身也含有有毒物质,但只要其毒性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就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此外,关于沥青阻尼片的毒性问题,还存在一种误解,即认为只有使用70号沥青制作的阻尼片才有毒。然而,70号仅仅是沥青的标号,与毒性及来源无关。
3.为何车内环境时常出现问题,难以达标?
尽管沥青在汽车生产中是被允许的,且可以通过标准提炼方法将污染降至最低,甚至可忽略不计,但车内环境问题依然屡见不鲜。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车内环境已成为消费者除发动机、变速箱外的又一主要投诉焦点。业内人士透露,成本因素往往是背后的推手。汽车厂商为降低成本,可能会对采购标准施加压力,导致配套厂商在原料中掺杂劣质材料。由于国内供应链监管的不完善,甚至可能涉及内部利益纷争,因此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追求成本效益的车型上,这一问题更为明显。
此外,国内已出台首个车内空气质量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该标准规定了特定测试条件下,包括甲醛、乙醛、丙烯醛、苯、甲苯、乙苯、苯乙烯、二甲苯等8类汽车内常见污染物质的限值。然而,此标准仅为推荐性国家标准,而非强制性执行。这意味着,车主在购车时若对空气质量提出异议并经检测发现不达标,可以选择不购买;但购车后若发现类似问题,涉及的法律纠纷则可能面临有限的法律效力,且主管部门无权直接中止超标车的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沥青作为一种传统的阻尼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但因其材料特性存在先天不足(如冬季变硬、易老化)以及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尽管符合标准),它正逐渐被更环保的新材料所替代。事实上,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已成功研发出新型替代材料,这些新材料在性能和环保方面均表现出色。
4. 合资车是否也采用沥青阻尼片?
在雷克萨斯2013款ES的美国宣传资料中,沥青吸震材料竟被作为一大卖点进行宣传。同样,一汽-大众在高尔夫6的推广会上,也大肆宣扬该车配备了34处沥青阻尼片,以此强调其吸震静音性能。对于沥青材料是否合格,我们暂且不论,但至少可以证明在环保法规和监控更为严苛的美国,沥青阻尼片是被允许使用的。
另外,欧盟同样未明文禁止沥青在车辆中的应用。事实上,许多NVH方案都介绍了沥青在车辆中的合理应用方式。例如,全球汽车化学领军企业德国汉高的NVH方案中就涉及了沥青阻尼片的应用。此外,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针对内饰材料及污染物制定了详尽的标准和测试方法,但并未直接禁止沥青的使用。同时,德国报废车辆指令ELV规定了若干禁用物质,但沥青并不在其列。
5. 国外对沥青在车辆中的应用有何监管措施?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汽车车内环保领域的研究和立法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法律法规体系。具体而言,德国汽车企业主要参照德国工业联合会制定的VDA体系进行测试;美系汽车企业则主要遵循SAE体系的标准和测试方法;而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则将汽车内空间视为居住空间的一部分,结合汽车特性,制定了《汽车内VOC检测方法》和《降低汽车内VOC的自主举措》。
在德国,煤焦油沥青是受严格监控的物质,含有高温煤焦油沥青的原料在贸易过程中将面临更严苛的监管。此外,自2003年7月以后生产的汽车,已明确禁用铅、镉、汞和6价铬等有害物质,以促进汽车报废后的环保回收再利用。同时,汽车制造过程中的零部件环节也是重点把控对象,因为它们对最终产品的环保性能至关重要。
各汽车企业内部也针对不同种类的车内材料,如塑料、地板、密封条、阻尼片、座椅泡沫和皮革等,建立了独立的检测方法和标准,以确保最终产品的环保性能达到要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