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的上海发布会现场,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揭开D19帷幕时,台下响起一阵低呼。 这款车长超过5.2米的全尺寸SUV,像一头突然闯入赛道的巨兽,瞬间改写了零跑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要知道,就在几年前,零跑还靠着T03这样的小微型车在市场上艰难求生。
2019年零跑首款产品S01问世时,谁会想到这个品牌能走到今天? 那款两门四座轿跑瞄准小众市场,销量始终不温不火。 转折发生在2020年,T03微型车以“薄利多销”模式实现了月销破千。 当时零跑的工厂里,工人们看着生产线上的T03,可能也没料到这个品牌日后会挑战30万元级市场。
零跑的成长轨迹堪称新势力中的异类。 当特斯拉、蔚来选择“自上而下”先推出高端车型时,零跑却走了条“自下而上”的逆袭之路。 2020年末上市的C11被贴上“半价Model Y”标签,四年累计销量达27万台。 2024年3月上市的C10更将零跑推上新高度,随后C16在6月上市后直接帮零跑跻身新势力第一梯队。
今年9月零跑单月交付量达到66657台,这个数字背后是B10连续两月销量破万,B01上市72小时锁单10132台。 从第50万台到第100万台,零跑仅用343天,创下中国新势力最快纪录。 这些数据都在说明一个问题:零跑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靠“半价理想”来吸引眼球的品牌了。
D19的尺寸与理想L9、问界M9等“9字头”产品相当,但零跑给它的定位是“六边形战士”。 前备厢能放下两个20英寸行李箱,轮圈采用自回正轮毂盖,后窗雨刷器隐藏设计。 这些细节处的考量,让人不禁想问:零跑是不是在看不见的地方也下了血本?
动力系统方面,D19增程版配备80.3kWh电池,纯电续航500公里;纯电版电池容量115kWh,续航超700公里。 增程版采用创新性的增程CTC电池技术,纯电版则是全域1000V高压平台,支持500kW功率输出。 这样的配置放在30万元区间,会不会让竞争对手感到压力?
智能化配置更是D19的重头戏。 全球首发双SA8797芯片,算力1280TOPS,支持VLA辅助驾驶与端侧大模型座舱。 车顶激光雷达的加入,让它的智能驾驶能力直指第一梯队。 但消费者会不会为这些技术买单,还得看实际体验如何。
内饰虽然尚未完全公布,但2+2+2六座布局已经确认,可能提供七座选装。 “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配置应该不会缺席,但零跑声称还有更多惊喜。 比如“森野氧舱”车规级制氧系统,支持全车弥散与鼻吸式供氧。 这种创新会不会成为新的卖点?
市场环境对D19并不完全友好。 2025年是中国品牌大三排SUV的爆发年,已有超过10款新品上市。 银河M9售价18.38-24.88万元,传祺向往S9卖22.99-25.99万元,乐道L90定价26.58-29.98万元,深蓝S09在23.99-30.99万元区间。 这些车型已经瓜分了大半市场。
更棘手的是,D19可能要等到2026年才上市。 届时新能源车置换补贴和购置税政策都可能调整,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还会不会等待零跑? 毕竟现在市场上可选的车型已经不少,而且各有特色。 全新蔚来ES8强调“座座都是VIP”,极氪9X有旋转零重力座椅和飞翼式滑移屏,理想i8主打低风阻造型。
零跑面临的品牌认知挑战也不小。 消费者习惯将零跑与“高性价比”划等号,这种认知会不会影响D19的溢价能力? 邀请费翔出任代言人,采用新的传播模式,这些举措能否扭转品牌形象? 朱江明说“零跑D19全身都是‘名牌’”,但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实际体验。
盈利压力也是零跑必须考虑的因素。 2025年二季度,零跑单车收入从一季度的11.4万元降至9.8万元,毛利率从14.9%回落至13.6%。 D19作为旗舰车型,承担着提升毛利率的重任。 但高端车型的研发和营销成本更高,这会不会反而拖累利润?
零跑目前在全球有1700家门店,其中国内约1000家,海外近700家。 这样的海外门店比例在中国车企中十分罕见,主要得益于与Stellantis的战略合作。 海外市场会不会成为零跑的新增长点? D19的全球首秀似乎暗示着零跑的国际化野心。
技术自研是零跑一直强调的优势。 从LEAP 1.0到LEAP 4.0,零跑完成了四代技术平台迭代。 D19搭载的骁龙汽车平台至尊版配备QAM8797P舱驾一体芯片,这些技术积累是否足以支撑高端化? 曹力说“零跑对智能辅助驾驶是不计成本的投入”,但这种投入能否换来市场认可?
供应链把控也是关键。 朱江明提到D19采用宁德时代电芯、高通芯片、博世制动等全球供应链资源。 这种“名牌”策略固然能提升品质信任度,但会不会增加成本压力? 在价格战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成本控制能力可能比技术更重要。
产品布局方面,零跑已经形成ABCD四大系列。 A系列和D系列可能达不到B、C系列的销量水平,但曹力预计四系列合计月销可达3万辆。 这样的产品矩阵是否合理? 不同系列之间会不会产生内耗?
消费者对大三排SUV的需求正在变化。 “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为标配后,差异化体验越来越重要。 零跑D19除了基本配置,还能提供什么独特价值? 情绪价值的提供可能比参数堆砌更难,但也更重要。
零跑从“优衣库”到“爱马仕”的转变,不仅需要产品力支撑,更需要品牌叙事的重构。 过去“半价特斯拉”的标签帮助零跑快速打开市场,但现在这个标签反而可能成为枷锁。 D19的发布是零跑重塑品牌形象的机会,但也是一场豪赌。
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不容忽视。 2025年前三季度,已有多个品牌的大三排SUV折戟沉沙。 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激烈,消费者选择困难。 D19能否脱颖而出,不仅要看产品本身,还要看零跑的营销、渠道、服务等综合能力。
零跑汽车今年迎来成立十周年,上半年净利润0.3亿元,首次实现半年度净利润转正。 这些成绩固然可喜,但D19面临的挑战远比过去复杂。 品牌向上是每个车企的梦想,但这条路布满荆棘。
D19的发布会预热时,零跑先发布了首位代言人剪影,曹力也在社交媒体造势。 这种传播模式的改变,显示出零跑对D19的重视程度。 但社交媒体的热度能否转化为实际销量,还需要市场检验。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政策调整、技术迭代、消费升级等因素交织,让市场预测变得困难。 零跑选择在此时推出D19,既显示自信,也暗藏风险。 其他品牌的经验表明,高端化转型未必都能成功。
零跑D19的参数和配置固然亮眼,但汽车终究是体验型商品。 实车体验、售后服务、品牌认同等因素都会影响购买决策。 零跑需要证明自己不仅能造出好车,还能提供完整的豪华体验。
在发布会现场,朱江明透露D19配备了双腔空气悬架、CDC减振、主动预瞄系统。 这些配置通常出现在百万级豪车上,现在下放到30万元级车型。 这种“降维打击”策略会不会引发行业连锁反应?
零跑D19的定价策略也值得玩味。 虽然瞄准25-30万元市场,但具体价格尚未公布。 在成本上涨的背景下,零跑如何平衡配置和价格? 过于激进可能损害利润,过于保守则可能失去市场。
零跑与Stellantis的合作带来了海外渠道优势,但海外市场对中国品牌的认知度普遍不高。 D19作为旗舰车型,能否帮助零跑打开海外高端市场? 这可能是比国内市场更大的挑战。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竞争日益激烈。 电池技术、智能驾驶、座舱体验等领域都在快速迭代。 零跑在D19上展示的技术优势能维持多久? 其他品牌可能很快推出更先进的产品。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期望水涨船高。 除了基本出行需求,他们现在更关注智能化、个性化、情感化体验。 D19能否满足这些升级的需求? 零跑需要证明自己理解新时代的消费者。
零跑从代步车制造者向高端出行服务商转型,这个过程必然伴随阵痛。 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企业文化都需要相应调整。 D19的成功与否,可能取决于零跑的整体转型进度。
在发布会后的采访中,朱江明提到“现在车圈最卷的就是‘9字头’的车”。 这句话道出了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 D19不仅要面对传统车企的竞争,还要应对新势力同行的围剿。
零跑D19的亮相,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新的竞争阶段。 价格战可能让位于价值战,参数竞争可能让位于体验竞争。 这种转变对消费者是好事,但对车企提出了更高要求。
零跑汽车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新势力的缩影。 从边缘到主流,从追随到引领,零跑的经历提供了一种成功范式。 但D19的挑战在于,它要在一个更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复制这种成功。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淘汰赛正在加速。 一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已经退出市场,另一些则在苦苦挣扎。 零跑凭借D19能否站稳脚跟? 这个问题可能要到2026年才能找到答案。
零跑D19的发布引发行业广泛关注,不仅因为产品本身,更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品牌向上突破的尝试。 从性价比到品价比,从跟随到创新,零跑的道路或许能给其他品牌带来启示。
但市场竞争从不相信情怀。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市场用销量说话。 D19能否帮助零跑迈向新高度,最终取决于它能否赢得消费者的真心认可。
补充图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