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汽车行业吹响了变革的号角,但如果要提名一家中国自主品牌彻底颠覆了以往刻板印象的车企,奇瑞无疑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奇瑞的全球销量已突破200万辆,新能源车更是同比增长了77.1%。这一成绩不仅印证了奇瑞的市场实力,更昭示着中国汽车行业的设计力量正崛起为全球新兴的美学之光。在技术优势之外,奇瑞背后的图谋何在?“中国汽车之美”的口号真能撬动人们对国产车的认知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逐层剖析奇瑞在全球化角力中的设计战略。
奇瑞正在努力打破“理工男没审美”的刻板印象,但这一转型显然并非一蹴而就。曾几何时,人们一提到国产车,总伴随着“廉价感”“跟不上潮流”这样的标签。哪怕提到奇瑞,不少人的脑海中也划过其早期入门级车型,默默定位于性价比路线。前段时间,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奇瑞汽车承办的“2025中国汽车论坛——汽车造型设计专场”,亮出了奇瑞的全新商业战略:从“拼价格”到“拼设计”,从“附属美学”到“核心竞争”。活动上有专家直言:“在设计这条赛道上再不发力,未来中国车企不仅丧失颜值竞争力,还可能被彻底边缘化!”纵观全球竞争对手,韩系车设计迎合潮流,德国车主打严谨,难道属于中国的设计只能靠模仿?奇瑞以“造型不惊艳不立项”的态度,正在试图扭转这一局面。但问题在于,中国汽车真的能乘着设计的大风扬帆吗?
说到设计,不妨先看看奇瑞这次论坛上的两大“撒手锏”。第一张王牌是奇瑞庞大的全球化设计资源布局——奇瑞在世界范围内设有10个造型中心,汇聚了超千人的设计师团队。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在会上强调,中国车企不该只满足于销售便宜、中规中矩的车,而是应该用“惊艳”的造型和独特的设计语言给消费者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奇瑞旗下的不同品牌,如星途、捷途,甚至其新创的iCAR品牌,都各自拥有明确的设计理念——“卓、值、野、趣”。这背后无疑传递着一个信号:奇瑞不只是想卖车,它更在意市场认同。
奇瑞的第二张王牌,便是它对设计人才的重视。通过举办大学生设计大赛,奇瑞从源头抓住潜在设计人才。今年的赛事吸引了全球300多所高校的年轻学生。关键是,奇瑞不仅给获奖者奖金,更提供了进入公司工作、深度参与设计的机会。而新成立的“艺术开阳实验室”则聚焦于色彩、材料、人机交互的前沿领域,与国内多所高校建立了深入合作。企业不仅能为年轻人提供丰富的发展机会,也能反向捕捉新生代用户的审美偏好。转型过程看似顺风顺水,但如果设计不能最终转化为市场价值,这一切努力显然也将徒劳。
奇瑞的这种设计理念是否真的能够获得市场的全面认可?从外界的评论来争议仍然存在。设计作为一种主观艺术,见仁见智。部分消费者表示,奇瑞在造型上的进步明显,但未必能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老实说,很多车的外观设计依然没有从‘包装式思维’中跳出来,看起来是花哨了,但内在的本质怎么觉得还是老样子?”一位自称是“奇瑞铁粉”的车主在社交媒体上评论道。而海外市场方面,奇瑞虽然销量喜人,但有人指出,这与其竞争策略中的价格战密不可分。设计上的突破可能在特定市场引起共鸣,譬如融入欧洲本地化元素的星途瑶光获得口碑称赞,但能否长期持续就是另一回事了。
还有一些反对声音认为,奇瑞过于强调目标市场的“颜值需求”,忽略了产品的整体功能与硬件创新。对普罗大众而言,车辆的性价比仍是他们购买时最关注的问题。是否美观固然重要,但如果奇瑞的技术性能不能始终保持卓越,设计的短期冲刺或许无法换来长期的品牌忠诚度。这种夹杂着期待和质疑的声音,让奇瑞的转型之路显得愈发扑朔迷离。
就在争议喧哗之际,奇瑞却暗藏反击之举。不少业内人士发现,今年奇瑞抢先公布了一系列与AI相关的技术成果。除了美观设计,它还试图改变外界对于“中国设计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举几个例子:风云A9L的智能座舱不只是用了高颜值材料,更在用户体验上强化了智能交互;而新能源产品线里面,大量采用可持续材料,也展现了设计背后深思熟虑的生态文明观。令人意外的是,在全球芯片紧缺、技术壁垒愈发高墙林立的情况下,奇瑞还保持了出海产品的高质量交付。这意味着奇瑞不仅仅是拼设计,还有基于全球供应链战略的硬实力。
更大规模的设计布局也终于揭开了一部分面纱——奇瑞正在围绕全球市场快速完成设计语言的搭建。譬如它的团队正在研究如何让“中国美学”成为世界汽车行业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符号。这种举动意味着,奇瑞不仅在技术和销量上扩大自己的优势,还试图将国产车推向“设计文化输出国”的定位。而这一远景通过奇瑞多项论坛内容的揭示,逐渐呈现出全球化战略背后的全局思考。
尽管奇瑞在设计和技术上取得了一些显著突破,但明显的瓶颈也开始浮现。尤其是全球竞争激烈的现实环境,是否会让奇瑞的理想和战略面临重重阻碍?从主流市场来无论是日系、德系还是韩系品牌,都在年轻化设计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以轮廓棱角分明的丰田,强调科技高级感的现代汽车,仍然拥有大批拥趸。奇瑞要超越这些风潮,自然还需要时间去累积消费者认同。
国内市场方面,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与多层次并存,这也让车企的设计营销策略面临复杂挑战。一些消费者对国产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认为应具备更深的文化内涵,而另一些则对价格和实用性敏感。两种消费趋势的冲突可能会让奇瑞在平衡设计策略时顾此失彼。
更大的挑战或在于,奇瑞的全球化步伐面临着政策风险与区域文化限制。尽管奇瑞在欧洲市场表现亮眼,但国际关系中的变动会否影响出口成绩?而迎合市场审美是否触及“设计灵魂”的问题,也可能让奇瑞陷入尴尬境地。想通过设计突破软硬实力和文化壁垒,似乎并非一蹴而就。
那么奇瑞真的赢了吗?从销量和市场表现来数据显然令人印象深刻,但仅凭数字是否足以支撑“汽车之美崛起”的大旗,还有些个问题。批评者们指出:奇瑞固然在造型领域取得了巨大提升,可这种“设计全球化”是否能真正在文化价值和审美深度上与老牌劲敌抗衡?在喧嚣的汽车行业创新中,奇瑞是否有可能陷入“名不副实”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当这个理工男拼了命想证明自己有审美的时候,是否会忘了自己工程逻辑的基因呢?这场论坛的出发点是向世界展示奇瑞的肌肉,但显然还需要更多时间,来检验它是否能成为真正的行业领导者。
奇瑞的那些设计到底真的是全球审美的“新高点”还是聪明的市场包装?你觉得,国产车如果足够好大家就一定愿意买单了吗?或者说,颜值和性能到底哪个更重要?评论区等你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