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个溜进雷军抖音评论区,本想低调“打个招呼”,结果眼睛一转,视频里小米YU7正翻山越岭地冲着帕米尔高原去做“高原测试”。
你说这事儿有点反常不?
车都发了,还得跑回去补考?
这就跟新鞋子穿出去好几趟街后,居然又拿回来泡水试耐磨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
先别急着吐槽,我们倒带看看流程。
按理说,新车从设计稿到上路,这一路得被冻成冰棍、烤成烧饼,再被稀薄空气折腾到喘不过气——这是老铁们守口如瓶的秘密武器。
没经过这样的虐待,一辆电动车怎么敢往市场扔?
可小米显然玩起了“不按套路出牌”那套戏码:量产版已经开始交付,用户欢天喜地开派对庆祝新宠入手,而官方却还在拉队伍爬雪山搞所谓的“现场验证”。
乍一听,你会不会怀疑他们之前压根没把这些关键性能放在心上?
圈内风声更是五花八门。
有消息透露,小米YU7早期版本其实悄咪咪就投放市场,有地方甚至实现批量交付。
这帮首批吃螃蟹的人基本算半条命拼出来的宝贵反馈。
但现在看他们再拿改良版闯险境,不免让人琢磨,是研发迭代还是临阵抱佛脚?
技术角度讲,高海拔环境给电动车带来的挑战,可不是光靠拍几个帅气宣传片能掩盖的。
动力系统受影响,续航缩水还有电子稳定性问题,一旦预研不到位,那买家坐的是实战火线,不是豪华体验。
如果真碰钉子,那消费者权益和品牌信誉要不要一起掉坑里?
心理层面,说句实话,我能感受到雷军背后的焦虑。
他可是手机界的大佬,习惯用创新搅局,如今跨界造车,本以为避开那些老路,却硬生生踩进泥潭。
“股价暴跌8%”像极了一场赛中红牌,把企业形象砸得七零八落。
在这种压力锅下,“慌乱求稳”的味道扑鼻而来,也难怪外界议论纷纷。
当然,小米也不是第一次摔跤了。
业内人士分析,现在进行二轮强化测试,其实类似运动员赛季中的调整训练,有助于提升整体表现和抗风险能力。
但是,如果第一阶段基础没打牢,就像球队把替补推上锋线踢决赛,自找苦吃罢了。
不得不提,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堪比NBA选秀大会。
消费者挑剔眼光犀利,一个质检漏洞足够引爆舆论炸弹。
而且作为智能生态圈大咖的小米,每次差错都会被无限放大,被对手抓住痛点猛攻。
所以,这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场关乎品牌信誉和产业健康发展的持久战。
顺便聊聊体育圈相似戏码——篮球明星表面风光,但频繁伤病导致状态起伏。
一支球队如果只顾短期成绩忽视科学训练,很快就走向衰败。
同理,小米造车需要长远布局,不只是激情澎湃那么简单,否则迟早栽跟头钻牛角尖。
突然想到一个细节:既然非要搞高原测试,为啥不上架未上市样品专门练兵?
干嘛非要动用已经卖给客户的车辆当实验田?
这幕后决策是谁拍板,又该由谁承担潜藏风险呢?
未来万一召回,会不会引发行业连锁反应,引爆消费信任危机?
说到这里,各位读者朋友,你们怎么看这波操作?
觉得它是普通升级调校还是闪烁不停的警报灯?
小米还能不能摆脱目前困境,在新能源跑道狂飙突进,还是会因为这一连串迷雾动作深陷泥淖挥之不去?
我个人倾向认为,对于任何立志成为行业领头羊的新锐来说,把基础功夫扎扎实实做好才是真金白银。
不然,只能沦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过,人家毕竟年轻,还有成长空间,但这一锅,他们必须迅速背起来,而且越快越妙!
网友总爱戴着显微镜盯别人家的芝麻粒,对自家西瓜滚草丛里视若无睹。
这种时候,更需要大家擦亮双眼,看清本质,多掂量利弊,要不热闹过后埋伏的问题迟早炸裂,只怪没人提前喊停罢了!
你是不是也这么想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