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订单暴涨,主力车型利润薄,赛力斯产能成挑战

你说赛力斯的新款问界M7甫一上市,订单像雪球一样滚起来,不到半个月就喊出“不可退订单七万多台”,还真让不少吃瓜群众眼前一亮。

美银美林的研报里明确写了这个数字,绝不是随口吹牛皮的数据——一纸报告,两行字,数万用户,真金白银地砸了进去。

想想以前那个年代,大伙儿光围观热闹,说好听是意向订单遍地开花,实际能掏腰包下单的有几成?别的不提,起码现在的数据摆在那儿:有人实打实愿意给AITO买单,这事儿比啥都重要。

有人说,比起理想L7、蔚来ES6,M7的销量跑得飞快,感觉就是新能源圈里的新晋“网红”。

赛力斯还抓紧搞了啥?2025年11月前下单,送购置税补贴,这种好事儿砸在头上,谁不心动?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就跟捡到红包差不多,谁敢说无动于衷?

感慨一句,华为这招儿还真是奏效,把科技感与性价比一搅,买车这事突然变得有点像抢票。

可风头这么猛,真的等于赛力斯能美美地数钱了吗?其实故事才刚刚开始。

第三季度AITO总销量数据出来,十二万四千辆,这数字听上去可观,结果往下细抠,味道就变了。

M9一台纯赚三万七千,M8次一级,也能拿下两万七;结果到了销量最大头的新M7,一台才堪堪一万出头,说白了就是卖得多,但赚得少。

再看看M5,利润更捉襟见肘,勉强挤出个几千块,放在车企这体量里,跟零头差不多。

不少人马上算起毛利率,以前巅峰能到百分之二十九点几,现在风头过了,掉到了二十九点一。

核心原因很简单:M9高毛利,卖得却少了,不再当大头。

你说企业都讲规模效应,量上来之后总可以摊薄成本,拉高效率,这话没毛病。

但问题是,如果主销产品利润薄,哪怕订单再多,也是一锤子买卖。

幸好,赛力斯的运营成本还算守得住,这点确有可取之处。

净利润的数字居然反超了多数人的预期,整了个三十亿出来,平均每辆车硬生生净赚两万四千,效率确实不是盖的。

这场仗打得还算带劲,可到底是规模效应拯救了放血的利润,还是暂时性的抢跑,答案其实没那么明朗。

话说回来,M7卖成新一哥,却不见得能笑到最后。

市场早就有人开始不安,担忧这一梗:主力车型赚钱不多,是不是拖集团后腿?

要是指望M9那些高端车型独咬利润饼,你等于给自己埋了个雷。

真要让高端车顶死利润线,大众爆款反而成“赔本赚吆喝”,这就尴尬了。

机构给了190元的目标价,还分两拨算法。

一拨是盯未来现金流,假象咱家赛力斯锁死挣钱;

另一拨玩的是市盈率,弄个24倍PE,还高于一般同行,看似信心爆棚,实则带着点“明牌押注未来”的险味。

你说赛力斯算不算新能源一线队玩家?论估值,眼下跟比亚迪、蔚来这些大佬差的真没太多。

比亚迪市盈率20倍左右,蔚来还在泥里打滚亏钱,可赛力斯净利润往上冲,已然跻身“新势力头十”。

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真的心安?

别忘了,赛力斯这估值其实透支了未来三到五年的增速。

订单堆得高高,却卡在产能天花板上,每月顶天三万台。

订单交不出去,那订单就是无本之木,虚火一场。

再说补贴。

新能源补贴退坡,那基本就是“明天看不到彩虹”。

现在还赖着补贴的订单,不知有多少客户真会“认死理”走到最后。

一旦补贴退了,性价比瞬间拉胯,订单也许立马缩水,别说谁没提醒过。

产能这事目前也就这样了,堆着订单交不出来,每多一单就是多点压力。

就像买了房没法交付,买车消费同理,消费者谁都不愿意当接盘侠。

其实车圈的生态变化也挺玄妙,国庆假期,华为HIMA联盟单搞个订单,四万八千五百台,涨幅近五成。

你要问为啥能这样?简单,华为把自己按进供应链,但不自己下场造车。

战略性合作遍地开花,上汽、智界等一水儿大厂争相“抱华为大腿”。

这模式,不像小米SU7、小鹏X9那样拼死独立造车,反而带点互联网打法的影子。

几只大象跳起集体舞,赛力斯不再一个人孤军奋战,整个新能源格局都隐约有点松动。

但热闹归热闹,美银美林这回调高了目标价,一边暗示投资者别“太认真”,一边嘴上还留了后路。

产能、补贴、技术壁垒,哪一样不是燃眉之急?

华为系车型你方唱罢我登场,同质化阴影早就潜伏其中。

而且,这波订单爆发正值新能源补贴过渡窗口,能有几成最后真落地?

还是得看终端交付时的真实力。

投资人最该盯的,根本不是公式上的利润,而是Q4能不能消化掉“爆单”库存,2026年M7是否有后手改款,华为会不会再搞出新幺蛾子另起炉灶。

说真心话,每一步都是赌命。

撇开数据热闹一阵子的外衣,利润怎么分、产能怎么排班、合作怎么升级,这些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赛力斯这波追上了风口,蹬了油门,能开到哪儿?

答案真不在朋友圈的那串喜报,而在于能否忍住失控的野心,把生意当生意做。

风起时磅礴,风过一地狼藉,这种戏码,新能源圈何尝没看腻?

订单“爆拉”,股票“疯炒”,利润“真空”?

投资者可别被表象迷了眼。

换个角度想,热闹越大,泡沫风险也越高。

你品这事儿——高毛利车型销量下挫,低利润车型支撑订单大盘,这种结构合理吗?

再看技术壁垒。

用华为的智能化,眼下挤进一梯队没错,可技术有多稳?

你能防住竞品下手抢人?

还有那个老问题,一旦补贴退场,竞品还不把赛力斯当活靶子,降价、配置,一套组合拳下去,会不会直接砸穿利润线?

产能不变,行业天花板清清楚楚。

别以为每个月都能加开工厂,那都是钱堆出来的。

产能永远是跑得慢的那只鞋,没什么侥幸。

总有人在风口浪尖蹦跶,总有人最后摔下来。

投资,不就图个心安?

别说股价已把未来十年都透支完了,哪天增长力不及预期,资本市场立马变脸,比“翻书还快”。

今年的赢家,最多也就稳稳当当吃个螃蟹,想躺着吃到2026年,哪有那么简单。

产品更新迭代快,M7未来啥样,谁也说不准。

你看这场戏,越喧嚣,风险越藏得深。

问界M7订单暴涨,主力车型利润薄,赛力斯产能成挑战-有驾

新玩家翻身,老玩家加码,群雄逐鹿,下半场才刚来。

不过,恐怕没人真敢放松——风口的本质是变幻无常。

说到底,现在讨论的不是一个新车上市吸金,也不是一纸热闹订单数字,而是一盘有关产能、利润、技术、市场协同的大棋。

热闹之后能否“落地为王”,才是决定赛力斯下场的真正分水岭。

观望者多,掏心窝子的买家少,资本市场的耐心更少。

谁能笑到最后,得看四季度交付时的实力和来年新一轮产品力了。

朋友们,你们觉得赛力斯真能扛起190元股价吗?

还是说这热闹背后的隐忧,才是下一个大戏的序幕?欢迎下方聊聊你的看法。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