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从北京开到张家口,官厅服务区充电5分钟就走人,旁边特斯拉车主还在排队——这台智界R7到底动了什么手脚?
官厅服务区的充电站,我去过十几次了。以往每次都得等上二三十分钟,够刷完朋友圈再去便利店买瓶水。但国庆那天,停车位旁边一台智界R7,车主插上枪去了趟洗手间回来,拔枪就走。我瞄了眼他的充电记录——5分钟,续航涨了200公里。旁边几台Model Y还在慢慢充着,车主们抱着手机刷短视频。
这事儿让我琢磨了一路。
充电桩前的时间差
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线,跑过的人都知道,官厅服务区就是个分水岭。以前开油车,加油五分钟继续走。换了电车之后,这个服务区反而成了必停点,因为再往前充电桩就不好找了。
但那台R7确实刷新了我的认知。后来打听才知道,800V平台配合碳化硅这套东西,能让充电功率稳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不像有些车,前半段还挺快,充到百分之五六十就开始龟速。当然,这也得看充电桩给不给力,国庆期间那些老旧桩,该慢还是慢。
有个数字挺有意思——10%充到80%,实测下来15分钟。这个速度放在三四年前,基本不敢想。
318国道上的那个弯
川西318,烂路加急弯,每年都得出几起事故。有个成都朋友国庆去稻城,回来微信里发了段视频给我。夜里过弯的时候,车灯会提前把内侧照亮,连路边那堆碎石都看得一清二楚。
他说这车的悬架有点门道。不是那种硬邦邦的运动调校,也不是软趴趴的舒适取向,更像是能根据路况自己做判断。减速带还没压上去,底盘已经开始调整姿态了。空气悬架能升能降这事儿不稀奇,关键是它和智驾系统联动之后,确实能过滤掉不少颠簸。
当然,真要去豁越野,这车还是差点意思。它更适合那种铺装路面为主,偶尔走走烂路的场景。
堵在京藏高速上的6个小时
国庆返程那天,京藏高速堵成了停车场。车里坐了四个人,后排两个孩子,副驾是老婆。这种时候,车内氛围很容易变得焦躁。
朋友那台R7有个功能我觉得挺实用——座椅调到某个角度,配合按摩和遮阳帘,后排直接睡着了。前排语音控制空调、音乐、导航,不用伸手去戳屏幕。他说这套鸿蒙座舱响应速度快,基本是话音刚落,指令就执行了。
有个细节,车机上能直接用微信和高德,体验跟手机差不多。这在堵车的时候特别管用,不用再掏手机出来看消息。
不过我还是觉得,这些配置对于市区通勤来说有点过剩。真正能用上的,还是那些经常跑长途的人。
秦岭隧道里的120公里
有个用户在网上发帖,说他从西安到成都,秦岭隧道群那段120公里全程没接管。这个数据我半信半疑,毕竟隧道里光线变化大,很多智驾系统都容易出问题。
后来找了个跑过这条线的朋友求证,他说确实比较稳,但也不是完全放心。遇到大车并线或者突然变道的情况,还是会本能地去扶方向盘。
这套所谓的“无图智驾”,核心是不依赖高精地图,靠摄像头和雷达实时判断。理论上全国哪儿都能开,但实际表现还得看具体路况。高速和城市快速路上,表现确实不错。到了复杂路口或者施工路段,该接管还得接管。
把它当成一个能减轻疲劳的辅助工具,这个定位比较合理。
电费账单上的数字
跑了一趟杭州环太湖,全程320公里,朋友给我看了他的电耗记录——13.2kWh每百公里。按0.6元一度电算,每公里八分钱左右。这个成本对比燃油车,确实低了不少。
但账不能这么简单算。充电便利性、电池衰减、保险费用,这些都得考虑进去。还有个现实问题——冬天续航打折,夏天开空调也得多耗电。这车号称能跑六百多公里,实际使用中能达成九成就不错了。
有一点倒是挺实在,那套智能车灯。夜里跑山路的时候,弯道照明比传统大灯强不少,至少能提前看清内侧盲区的情况。这种配置看着花哨,用起来确实有点意思。
服务区里的那些细节
国庆期间,服务区停车场能看到不少R7。有个车主正在用中控台上的磁吸接口给平板充电,孩子在后排看动画片,他自己在前排处理工作邮件。这个场景让我想起特斯拉刚出来那会儿,大家对车机互联还挺新鲜的。
现在这些功能已经不算稀奇了,关键是做得够不够细。比如语音控制能不能听懂方言,座椅记忆能不能跟账号绑定,OTA升级会不会带来新bug。这些才是长期用车会遇到的真实问题。
听说这车交付两万多台了,用户评分接近满分。这个数字如果没水分,说明大部分人用着还算满意。
最后那句话
这台车给我的感觉,像是个在细节上比较较真的选手。快充、悬架、座舱这些点,单独拿出来或许不算特别新鲜,但组合在一起,确实能在长途场景下提供一些不一样的体验。
至于值不值,还得看你怎么用。经常跑高速、对充电效率和舒适度有要求,可以考虑。只是市区代步,有些功能可能用不太上,性价比就要打个问号了。
买车这事儿,合适比什么都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