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华为汽车业务的一则消息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简单来说,华为决定调整其与合作伙伴的卖车方式,将智界、享界、尚界这三大合作品牌的销售和售后服务渠道,从华为自家的门店中独立出来,交还给合作的汽车制造商,也就是奇瑞、北汽和上汽来各自负责。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有些看不懂。
毕竟,华为的问界系列卖得这么好,门店里人头攒动,正是风头正劲的时候,为什么要把这块“肥肉”分出去呢?
这究竟是华为遇到了什么难题,还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就会发现,这并非是华为的退缩,而是一次非常及时和明智的战略升级。
首先,我们得看看华为为什么要做出这个改变。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现实的压力已经不允许原有的模式继续下去了。
近年来,随着问界M5、M7、M9等车型的陆续上市并大获成功,华为门店的客流量可以用“火爆”来形容。
特别是在周末和节假日,一些热门城市的华为旗舰店常常是水泄不通,看车、试驾都需要排长队。
这种盛况虽然是企业乐于见到的,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个很现实的困境就是,店面空间严重不足。
以上海金桥的一家华为门店为例,其展示面积大约只有80平方米,这对于一个需要同时展示多款大型汽车的品牌来说,显得捉襟见肘。
随着华为“朋友圈”的不断扩大,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除了赛力斯合作的问界系列,还有与奇瑞合作的智界、与北汽合作的享界,以及即将亮相的与上汽合作的尚界。
这么多不同车企、不同品牌的车型,全都挤在同一个有限的空间里,不仅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也让销售人员感到为难。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些品牌之间开始出现了产品定位的重叠和竞争。
比如,一位预算在三十万左右的顾客,他既可以考虑问界M7这款家用SUV,也可能被告知旁边还有一台价格相近的智界R7,后者在设计和性能上可能更偏向运动风格。
同样,享界S9的某些版本,也可能与智界S7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
当自家的产品在同一个屋檐下相互“内卷”,争夺同一个客户时,这不仅会稀释每个品牌的专注度,也容易造成品牌形象的模糊,对长远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数据显示,在华为合作的汽车业务中,问界系列的销量占据了超过八成的份额。
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虽然证明了问界的成功,但也反过来说明,现有的统一渠道模式,可能已经无法有效地支撑多个品牌共同发展了。
因此,进行渠道分流,让各个品牌拥有独立的展示和销售空间,已经成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其次,这次调整也充分考虑了合作车企的感受和诉求。
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北汽、奇瑞还是上汽,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重量级企业,它们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强大的生产能力和丰富的市场经验。
在过去与华为的合作中,虽然诞生了成功的车型,但车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或多或少都有些像一个“超级代工厂”。
也就是说,产品的核心定义、智能化技术、品牌营销乃至最终的销售环节,都由华为主导。
车企虽然负责生产制造,但在最能体现品牌价值的用户数据和渠道网络上,话语权相对较弱。
这种模式对于任何一个有雄心壮志的汽车巨头来说,长期来看都是难以接受的。
过去上汽集团高层曾公开表达过“不能失去灵魂”的观点,这番话其实代表了很多传统车企的心声。
所谓的“灵魂”,指的就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自主权,包括品牌故事的讲述、用户关系的维系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如果仅仅是提供一个生产平台,那么企业自身的品牌价值就很难得到积累和成长。
现在,华为主动将销售和服务大权交还,对于这些合作伙伴而言,无疑是一次“赋能”和“解放”。
它们可以真正地将这些新品牌视为“亲儿子”来对待,投入资源去建设独立的销售渠道,打造符合自身品牌调性的服务体系。
比如,上汽集团的尚界品牌,其渠道建设已经交由国内顶尖的汽车经销商集团永达汽车来负责。
这正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利用已有的成熟网络,可以迅速为新品牌打开市场。
当车企拿回了主动权,它们的积极性自然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从被动配合转变为主动出击,这对于整个合作生态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这次渠道调整背后,隐藏着华为更为宏大的全球化战略。
有消息指出,华为高层,乃至创始人任正非本人,都认为未来的海外市场拓展,必须由合作车企来主导。
这是一个极其高明的判断。
华为虽然在通信和消费电子领域有丰富的全球经验,但在汽车销售这个高度本地化的行业里,它依然是个新手。
不同国家的市场法规、税收政策、消费者偏好、经销商网络和售后服务习惯都千差万别,如果由华为一家一家去摸索和建立,不仅耗时耗力,而且风险极高。
相比之下,它的合作伙伴们早已是身经百战的“出海”老将。
以奇瑞为例,其汽车出口业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品牌首位,产品遍布全球数十个国家,在许多海外市场已经建立了稳固的渠道和良好的声誉。
让奇瑞带着搭载华为技术的智界汽车去开拓国际市场,无异于“借船出海”,可以极大地缩短市场进入周期,降低运营成本。
华为的角色,则更加聚焦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提供世界顶尖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系统和三电核心技术。
华为成为那个提供强大“大脑”和“神经网络”的技术赋能者,而车企则成为冲在市场一线的“先锋部队”。
综上所述,华为的这次“松绑”,绝非简单的“甩手不干”,而是一次深刻的战略进化。
它通过渠道分流,解决了国内门店的现实压力,理顺了内部品牌竞争关系;通过归还销售主导权,激发了合作伙伴的全部潜力,将合作关系从单纯的“你造我卖”提升到真正的“生态共建”;更重要的是,它为未来的全球化征程铺平了道路,构建了一个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强大联盟。
对于消费者来说,未来的购车和服务体验也将变得更加清晰和专业。
每个品牌都有了自己鲜明的旗帜和专属的阵地,这盘棋,华为走得既稳健又长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