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度增程车火了,别被“安全感”骗了,隐性成本谁买单?

最近这汽车圈子里头,一场关于电池容量的“军备竞赛”正悄然打响,看得人是既兴奋又心生疑虑。

咱们普通消费者,每天面对通勤的烦恼,偶尔也想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份对续航的担忧,就像心里悬着一块石头。

这时候,有人递过来一张“万能牌”——大电池增程车,宣称能让你既享受电车的静谧与平顺,又不必为电量焦虑而发愁,听着是不是很诱人?

可这真的是解药吗?

还是说,我们正不知不觉地踏入一个看似美好,实则暗藏玄机的“甜蜜陷阱”?

就在前不久,零跑汽车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他们的全新旗舰车型零跑D19登场,直接搭载了一块容量高达80.3度的巨型电池模组,单次充电能跑500公里!

这数据一出,瞬间引爆了新能源市场。

想象一下,那辆D19停在你面前,流畅的车身线条从车头一直延伸到车尾,就像一道流动的光,动感十足,又不失优雅。

车漆在阳光下泛着深沉的光泽,仿佛能把周围的景色都吸纳进去。

步入车内,那两块尺寸夸张的智能大屏,虽然有点儿“炫技”的意味,但操作起来却极其顺滑,指尖轻触,指令即达。

方向盘包裹着细腻的皮革,握感极佳,每一次按键的反馈都清脆有力,那种精致感,让人感觉这钱花得真值。

它真正的杀手锏,却是那份深藏不露的80.3度电量,500公里的纯电行程,简直是给那些饱受“电量恐慌症”困扰的朋友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80度增程车火了,别被“安全感”骗了,隐性成本谁买单?-有驾

然而,零跑D19并非独舞。

行业内很快便传出消息,小米、智己等品牌也紧随其后,纷纷测试搭载大容量电池的增程车型。

电池容量的增长,简直是坐上了火箭,从去年主流的60度,短短时间内就跃升至80度,这速度,让人瞠目结舌。

回想仅仅一年前,增程车的电池容量还多在40-50度徘徊,纯电跑个200公里就已是行业领先。

如今,60度已成常态,而80度正快步成为新的标杆。

甚至连电池界的巨头宁德时代,也似乎嗅到了商机,准备重新启用一度沉寂的8系高镍电池,为这股增程浪潮添砖加瓦。

这番景象,表面上是产品的不断迭代,实则却揭示了汽车制造商在电动里程、制造成本与行车安全之间,进行着一场新的、更为复杂的博弈。

但笔者不禁要问,这份“有备无患”的心理,我们究竟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当电池容量被推到80度,纯电续航轻松突破500公里,这几乎覆盖了绝大多数城市用户的日常出行需求。

换句话说,您开着这样一台“增程巨无霸”,一年到头可能只加两三次油。

既然日常出行几乎完全依赖电力,那我们为何还要背负一台内燃机、一套复杂的增程系统、一个额外的油箱,以及那些精密的冷却管路呢?

这情景,就像您每天坐地铁通勤,却非要在背包里常年塞着一辆折叠自行车,美其名曰“以防万一”——万一地铁停运呢?

这听起来似乎是深谋远虑,但依笔者看,这不过是一种虚构的“安全感幻觉”罢了。

汽车制造商们恰恰捕捉到了这种微妙的心理,用“多重保障”的概念,巧妙地引导消费者为那极低概率的“万一”,额外支付大笔的硬件费用。

这笔账,真的划算吗?

数据或许会给出答案。

根据乘联会最近公布的数据,纯电动乘用车销量同比实现了四成的增长,而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增速,却只有区区一成多点。

这些数字清晰地表明,消费者正在用他们的选择,表达着对市场趋势的看法。

80度增程车火了,别被“安全感”骗了,隐性成本谁买单?-有驾

大电池,绝非没有代价。

这不仅仅是商业考量,更深层次地触及了物理学、安全性和制造工艺的边界。

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车身重量的急剧攀升。

当前主流的磷酸铁锂或三元锂电池,其电池包的能量密度通常在每公斤160-180瓦时之间。

这意味着,一块80度的电池包,其重量轻轻松松便能突破500公斤!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它相当于车上常年多坐了七八个成年人!

车身一旦变重,能耗自然水涨船高。

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滚动阻力与车身重量成正比。

每增加一成车重,能耗大约会提升6-8个百分点。

您额外背负的这份沉重,在大部分市区中低速行驶时,其所蕴含的额外电量,首先要用于抵消自身重量所带来的额外能耗。

这就像一个搬运工,为了能挑运更多货物,他必须先吃更多的饭,可这部分多吃的饭,有一部分恰恰是为了消化他自己那份更重的饭而消耗的体力!

这种循环,您品,您细品,是不是让人感到一丝无奈?

再看看极氪9X这样的车型,它庞大而豪华。

然而,为了容纳55度、70度两种电池,它的整备质量直接飙升至2.8吨、2.97吨、3.045吨,甚至有版本达到了3.15吨!

为了让如此巨大的身躯依然能保持良好的驾驶质感,其底盘、悬挂、制动系统等关键硬件,都不得不提升到非常高的水准,制造成本自然也随之大幅攀升!

这难道不是为了解决一个续航问题,反而制造了更多复杂且昂贵的问题吗?

这些额外的投入,最终不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80度增程车火了,别被“安全感”骗了,隐性成本谁买单?-有驾

许多人被增程车比同平台纯电动车便宜三到五万元的标签所吸引,觉得捡到了大便宜。

表面上看,这确实很有吸引力。

然而,这笔账,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仔细算,这里面藏着“看得见的便宜,看不见的支出”!

增程系统本身带来的额外重量,并非毫无代价!

多出的150-200公斤,直接导致更高的电耗。

即便您日常纯电行驶,百公里电耗也会比纯电动车多出三到五度。

假设一年行驶两万公里,电价按每度0.6元计算,仅仅是电费这一项,五年下来,您就得多掏近两千块钱!

这笔钱,您以为省下了?

其实它在悄无声息中,从您的口袋里溜走了。

至于保养,您可能认为不怎么加油,发动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种想法过于乐观!

发动机即便作为备用,它依然是一个精密的机械部件!

定期更换机油、检查火花塞、清理积碳、检查排气系统…

这些曾经困扰燃油车主的烦恼,纯电动车主早已告别,而您这增程车,却依然得继续伺候着!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开销,而您宝贵的时间成本,也同样被消耗其中!

您每个月为了一个一年可能用不上几次的发动机,还得固定支出保养费用,这感觉,就像您雇佣了一个全职管家,结果管家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可您却要照常支付薪水,这心里滋味,是不是有点儿不平衡?

更让人心忧的是电池的寿命问题。

有测试结果表明,增程车电池的循环次数,可能仅为纯电动车的三分之一,健康度下降的速度也更快!

这意味着,您辛辛苦苦背负的这块大电池,表面上似乎离您的诗和远方更近了,可实际上,您为它支付的隐形成本极高,而且它衰减的速度,可能远超您的预期。

这块电池,就像您斥巨资买了一个限量版珍品,结果却被告知,这珍品的“保质期”极短,还没等您好好把玩,它就“过期”了,这心里堵不堵?

这场增程车电池容量的“无休止竞逐”,零跑D19并非肇始,更不会是终结。

随着宁德时代8系高镍电池的再度复出,可以预见,明年将有更多品牌投入到80度电池的这场“硬仗”中。

但我们消费者,真的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思量:当充电网络日益密集,日益便捷,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轻松突破七百公里,我们真的还需要一辆肩负着发动机的“纯电动车”吗?

正如古语所云:“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论语·述而》)意为当用则用,当舍则舍。

80度电池的增程车,它就像您肩扛自行车去挤地铁,看起来是做了万全准备,万无一失,可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一份不必要的负担!

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工具已然如此先进,可咱们的思维,是否还停留在过去那种“以防万一”的保守阶段?

电动汽车,它不需要备胎,正如智能手机,早已彻底淘汰了物理键盘!

续航焦虑这个难题,未来必然会被完善的超充网络彻底解决。

能源补给的终极形态,依笔者看,应该是“随时随地,即插即用”,而不是“背着油箱跑长途”!

这个道理,与咱们日常饮食无异,饥饿时自会去餐馆点餐,谁还会背着一口锅,带着米面油出门呢?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咱们购置车辆,是为了享受更为便捷美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背负那些所谓的“安全感幻觉”!

80度增程车火了,别被“安全感”骗了,隐性成本谁买单?-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