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续航变短,别急着换电瓶,这招可能省几百块

相信很多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城市里上下班、接送孩子的朋友们,都可能会遇到一个让人挺头疼的现象。

那就是家里的这辆“小电驴”,刚买来的时候劲头十足,充一次电跑个四五十公里,一个星期都不用操心充电的事。

可骑着骑着,尤其是一年半载之后,就感觉它越来越“虚”了。

同样是充满电,以前能轻松跑完的路程,现在跑到一半就开始亮红灯,续航里程大打折扣,从五十公里掉到三十公里,甚至更短。

电动车续航变短,别急着换电瓶,这招可能省几百块-有驾

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唉,这电瓶不行了,寿命到了,得换新的了。”紧接着就是去维修店一问,换一组新电瓶,少则三四百,多则五六百,心里不免咯噔一下,觉得这钱花得有点心疼。

但是,在这里要告诉大家一个情况,很多时候您的电瓶可能并非真的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它很可能只是出了一些可以修复的“小毛病”。

如果急着换掉,不仅多花了冤枉钱,还造成了浪费。

在决定掏钱换新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电瓶续航下降的真正原因,并尝试一下更经济的解决方法,或许能给您省下好几百块钱。

那么,咱们电动车里这块核心部件——电瓶,为什么会随着使用时间变长而变得“跑不远”了呢?

目前,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电动自行车使用的还是铅酸电池,这种电池技术成熟、价格亲民,但它也有一些固有的特性。

它的性能衰退,通常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共同或者单独作用的结果。

最常见的一个原因,叫做“硫化”。

这个词听起来很专业,但理解起来很简单。

电瓶在充电和放电的过程中,内部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叫做硫酸铅的物质。

在正常情况下,充电时这些硫酸铅会顺利地转化回去,电能就被储存起来了。

但是,如果我们有一些不良的使用习惯,比如经常把电量用得一干二净,电瓶长期处于“亏电”状态,或者车子闲置很长时间也不给它充电,那么这些硫酸铅就会偷懒,它们会慢慢结成一层又白又硬的晶体,像水垢一样牢牢地附着在电瓶的极板上。

这些晶体不参与化学反应, фактически堵塞了电能储存和释放的通道。

您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仓库的门口被石头堵住了,能存取货物的空间自然就变小了。

电瓶的容量就是这样被这些“懒惰”的硫酸铅晶体给一点点“吃掉”的。

第二个原因,是电瓶内部的电解液减少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失水”。

铅酸电瓶内部装的是稀硫酸溶液,在充电过程中,尤其是在充电末期,电瓶会发热,这里面的水分就会像烧开水一样,会有一部分通过排气孔蒸发掉。

时间一长,电解液里的水分越来越少,酸的浓度就变高了。

过高的酸浓度会加速腐蚀电瓶的极板,同样会影响电瓶的性能和寿命。

电动车续航变短,别急着换电瓶,这招可能省几百块-有驾

这就好比一锅汤,水烧少了,汤就变得特别咸,味道自然就不对了,电瓶“口渴”了,干活的效率也就降低了。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极板的软化和脱落。

这通常和我们比较“暴力”的用车习惯有关。

比如,经常性地猛加油门、急刹车,或者使用不匹配的、劣质的充电器长时间给电瓶“过充”(也就是充满了还一直插着电)。

这些行为都会导致瞬间电流过大,强烈冲击电瓶的极板。

极板上储存电能的活性物质,就像海绵一样,在反复的强烈冲击下,会变得松散、软化,甚至像烂泥一样从极板上脱落下来,沉到电瓶底部。

这层“海绵”变薄了、烂掉了,能吸收和储存的“水”(电能)自然就少了,电瓶的容量也就永久性地下降了。

最后,还有一个“木桶效应”在作祟。

我们电动车的一组大电瓶,其实是由好几个小电池(专业上叫“单格”)串联组成的,就像一个接力赛团队。

理想状态下,团队里每个成员的体能都应该差不多。

但实际上,由于生产工艺的细微差别或使用中的损耗不均,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体质”稍差的单格会先出现问题。

比如,它的电压比其他几个都低。

这样一来,充电的时候,别的单格都充满了,它还没“吃饱”;放电的时候,别的单格还有电,它已经“饿晕”了。

这个“拖后腿”的队员,会严重限制整个团队的发挥,导致整组电瓶的有效容量被它拉低,续航自然就上不去了。

了解了这些问题所在,我们就会发现,除了极板严重软化这种不可逆的物理损伤外,像硫化、失水、单格不均衡等问题,其实都是有办法进行修复和改善的。

这时候,一个专业的维修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他们做的“修复”,可不是简单地充充电那么简单,而是一套科学的流程。

首先,师傅会给你的电瓶做一次全面的“体检”。

他会用万用表、内阻仪等专业设备,逐一测量每个单格的电压,检查整组电瓶的内阻。

电动车续航变短,别急着换电瓶,这招可能省几百块-有驾

通过这些数据,就能准确判断出你的电瓶主要是硫化问题,还是失水了,或者是有某个单格彻底坏掉了。

如果诊断结果是轻度或中度的硫化,极板状态尚可,那么修复的成功率就非常高。

针对最普遍的硫化问题,目前最有效的技术是“脉冲修复”。

师傅会用一台专门的修复仪连接到电瓶上,这台仪器能输出一种特殊的高频脉冲电流。

这种电流就像一个微型的“按摩锤”,以极高的频率去冲击、震荡附着在极板上的硫酸铅晶体,把这些坚硬的“水垢”给震碎、溶解掉,让它们重新变回能够参与化学反应的活性物质。

这个过程,就等于给电瓶堵塞的“血管”做了一次疏通,让电能的储存通道恢复畅通。

在修复之后,还有一个关键步骤,叫做“均衡充电”。

修复仪会用一种智能的、小电流的模式,对整组电瓶进行长时间的补充充电,确保每一个单格都能被精确地、满满地充满,消除各个单格之间的电压差异。

这样一来,之前那个“拖后腿”的队员就被拉回了队伍,整个团队又能齐心协力地工作了。

那么,经过这样一套流程下来,效果如何?

能省多少钱呢?

根据电瓶本身的老化程度,修复效果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对于只是轻微硫化的电瓶,修复后容量恢复到新电瓶的70%到90%是很常见的。

比如,原来只能跑30公里的车,修完后能跑个40公里出头,对于日常接送孩子、买菜通勤来说,又够用上一年半载了。

就算问题稍重一些,恢复到60%到80%,也能让你再坚持一段时间,不必马上就花钱换新。

我们来算一笔账:目前市场上换一组质量不错的铅酸电瓶,根据品牌和型号,价格普遍在300元到500元之间。

而做一次专业的电瓶修复,费用大多在50元到100元。

花几十块钱,就能让价值几百块的电瓶延长一到两年的使用寿命,这笔账怎么算都是划算的。

当然,我们也要提醒大家,电瓶修复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千万不要图省事随便找个路边摊,更不要自己动手去撬开电瓶尝试加水,因为里面的硫酸具有强腐蚀性,非常危险。

一定要选择有口碑、有专业修复设备的维修中心。

同时也要有合理的期望,修复是“治病救人”,不是“返老还童”,不能指望修完后和新电瓶一模一样。

但只要能花小钱解决大问题,延长使用寿命,就已经非常值得了。

说到底,日常的良好使用习惯才是让电瓶长寿的根本,比如不要等电用光了再充,充满了就及时拔掉电源,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或在极寒天气里充电,这些简单的保养,远比事后修复更为重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