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一位安徽人最近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他可能不会说黄山,更不会提臭鳜鱼,而是简单一句:“我们造的车,领跑全国。”没错,截至今年七月底,安徽以175.57万辆的整车产量把广东和重庆远远甩在身后,稳居全国第一。即便再爱自谦,这数据也实在太亮眼了。有人形容安徽汽车产业如同一匹慢热型战马,憋了些年,突然加速,马蹄声中,只见尘土飞扬。
这样的成绩当然不是一年半载的突击,而是漫长积淀后的爆发。你以为造汽车只是拼工厂的气势?实际上,这是各路资源、技术、人才、市场一场马拉松式“持久战”。汽车产业有点像家常菜,要有好锅,要有好火候,还要耐心熬制——安徽显然找到了自己的独门配方,从零部件集群到研发中心再到整车制造,每一步都走得厚重扎实。真要说起来,安徽不仅造车多,造新车也多。新能源汽车市场很卷,安徽更卷。全省今年前七个月的新能源汽车产量85.53万辆,没有点技术和资源,敢这样拼吗?
当然,领跑固然风光,身后的追兵也不能小看。今年汽车圈的最大变局来自江苏,一个原本让山东自信的邻居,突然就实现了反超。江苏以微弱优势,晋级全国第四。而你翻翻数据,会发现江苏的进步不是一时兴起。全省前七个月汽车产量达到136.24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6%,涨幅全国第二,仅次于湖南。江苏的表现,正如那种“冷启动后狂飙”,让对手有点措手不及。
究其原因,江苏其实是全国汽车产业链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常州、南京两个城市,就像两块磁铁,把理想、比亚迪、长安等整车品牌吸引得团团转。常州上半年产量增长超四成,南京新能源汽车涨幅更是让人瞪眼。要知道,新能源汽车不是谁都能造,一旦开始大规模生产,就是技术和供应链的综合考验。江苏前七个月生产新能源整车81万辆,直逼安徽的水平。并且月月都保持10万辆以上的产量,这种“月月不退步”的稳定性,才是汽车产业真功夫。
反观山东,则有点“被动应战”的样子。从地理上看,山东往往被视作传统工业重镇,但转型升级的速度,明显赶不上江苏的主攻态度。汽车产量被江苏反超后,整条汽车供应链上下游都得重新思考战略。不是说山东不会造车,而是创新节奏和产业协同还需再提速。毕竟,行业变局就是一场赛跑,你慢半拍,别人就能抢了你的位置。
总观全国十大汽车省排行,头部省份格局分外稳定。安徽、广东、重庆继续扛鼎,江苏后来居上,浙江、湖南也是不容小觑。这里面一个鲜明变化,就是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撬动地方汽车经济的最大杠杆。比如江苏和安徽新能源汽车“含新量”直逼六成,这不是简单的产量堆积,而是产业升级的实质体现。谁在新能源赛道上跑得快,谁就掌握了行业话语权。
其实,汽车产业的竞争,不再是单一的生产能力之争。现在拼的是谁能更快“新能源化、智能化”。等到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全面普及时,又是一轮大换牌。眼下,长三角已经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善的区域。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每一个都不是单打独斗,更像一个“大型协作剧组”,有人负责剧本,有人负责表演,还有人专管道具和后期。你说哪个省是主角?其实每一个都重要。
说到底,汽车产业的“漂流瓶”最终流向了创新和协作。如果你还在意每月的产销量波动,不如关注一下背后的产业集群和技术迭代。这场汽车省份间的龙虎斗,不只是造车的数量之争,更是创新能力和产业布局的奋斗游戏。一旦你明白了这些,再去看那些数据排行,心里自会多几分洞察与从容。
安徽领跑江苏追赶,山东被反超,这三省的较量,正是中国制造业不断迭代升级的缩影。十年前,没人敢想新能源汽车会成为主流。今天,谁把握住了新能源赛道,就谁占据了产业链的制高点。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老话:风水轮流转,明年看谁家。只不过,这年头,转得比谁都快——别眨眼,下一个“黑马”也许已经在路上。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