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巨亏真烧钱还是抢市场

最近有一个数据在汽车圈炸开了锅。有媒体报道,一些新势力车企的财报显示,每卖一辆车平均亏损超过10万元。10万!这真不是小数字,怎么看都让人觉得“不正常”。这不等于每卖一辆车就往水里扔10万吗?别说挣了,连成本都填不上,买得越多亏得越多。很多人看到这条新闻直接就下了结论:这行业是不是有点疯了?这些车企还能撑多久?

但别急着拍板。账面上的亏损确实吓人,可这个数据背后到底怎么回事,得慢慢拆开看。先捋捋,亏损从哪儿来的?财报里最基本的几个指标——营收、毛利率、净利润——都能告诉我们一些信息。营收,大多数新势力车企其实都挺高的,毕竟车价不低,销量也在稳步增长,比如某些“头部选手”已经年销过十万台,几年前谁敢想?可毛利率呢?就不太好看了。一个做得不错的品牌毛利可能在个位数徘徊,表现差一点的甚至还负着,卖一辆亏一辆倒不是夸张,而是真的发生了。

新势力巨亏真烧钱还是抢市场-有驾

接着看净利润,基本全员亏损。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毛利为什么这么低?这里可以拆得更细一点。首先是研发费用,新势力车企的研发投入往往非常高,动辄占到营收的20%-30%。这部分钱主要花在哪儿?新能源技术、智能化系统、甚至一些概念化的东西。比如从电池能量密度到激光雷达方案,都是烧钱的黑洞。你想想,传统车企的研发投入比例一般在10%左右,已经算行业“拼命”的级别。而这帮新势力,直接翻倍甚至更多,毛利能不被压低吗?

新势力巨亏真烧钱还是抢市场-有驾

再一个账期的问题也不能忽略。新势力车企往往采用“重资产”模式,从工厂建设到供应链管理,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种情况下,很多成本是提前支付的,但收入要等车交付后才陆续到账。也就是说,账面上的亏损有一部分是结构性的。不是说卖车真亏了那么多,而是这钱现在没回笼。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在这点上有本质区别,前者运营几十年,供应链成熟,账期拉得比较短。而新势力,供应链还没完全优化,账期拉长一点是正常的。

新势力巨亏真烧钱还是抢市场-有驾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一些外资品牌做新能源是不是就比国内新势力稳?其实也不尽然。比如某些巨头品牌,虽然新能源车销量涨得挺快,但财报里的新能源业务板块也一样在亏。原因无非还是那几个:高研发、高渠道扩张,以及新东西本身就是“烧钱”状态。要知道,就算是传统燃油车领域,这些品牌的毛利也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只是底子厚,亏得起。而新势力的底子薄,亏起来就显得格外刺眼。

新势力巨亏真烧钱还是抢市场-有驾

那问题来了,这些车企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这个问题其实挺重要,因为理由不一样,结果可能完全相反。先看“乱花钱”的可能性。有些品牌确实存在战略失误,比如把钱砸在市场反响不热的技术路线上,或者盲目扩张工厂,最后发现产能利用率根本跟不上。但从整体来看,新势力车企花钱的路径还是比较清晰的:研发几乎是头等大事,其次是渠道建设和营销。研发决定技术高度,渠道保证市场覆盖,营销则是让产品被更多人看到。虽说钱确实花得凶,但从逻辑上讲,这不是瞎花,而是有目的的投入。

新势力巨亏真烧钱还是抢市场-有驾

再看“抓机会”。新能源车的竞争已经拼到白热化,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新势力来说,眼下最关键的是抢占市场份额,先站牢脚跟。这时候的亏损其实算是“战略性亏损”,为了未来的增长铺路。举个例子,某些品牌的亏损数据确实不好看,可它们的用户规模在快速扩大,品牌认知度也在提升。这些都是无形资产,不会直接反映在财报里,但对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从抢机会的角度看,这种亏损不一定是坏事。

新势力巨亏真烧钱还是抢市场-有驾

讲到最后,这事虽然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很多动作都有章法。关键不在于表面账面亏了多少,而在于它们的战略能不能跑通。如果研发投入真能换来技术领先,如果市场扩张真能让用户变忠诚,那这些亏损只是阶段性的代价。反过来说,如果战略目标模糊,钱烧了却没转化成竞争力,那就真危险了。

新势力巨亏真烧钱还是抢市场-有驾

总的来看,今天的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领域,确实有点“疯狂”,但这份疯狂背后其实是机会和压力的双重驱动。那些账面上的数据,不能简单看成死亏,还得结合战略去看。未来几年,这些新势力车企能不能找到盈利的突破口,才是我们真正值得关注的东西。毕竟,谁都不想看到一个行业的繁荣只停留在亏钱的表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