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智驾大赛嘉兴站落幕 理想i8摘桂

当一辆车能在复杂的城市巷道里比人开得更聪明,我们到底该为技术欢呼,还是该重新定义“驾驶”?这不仅是哲学问题,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不久前,在浙江嘉兴的一场智能驾驶“高考”中,17款来自主流品牌的车型走上28公里的真实城市道路,面对49个红绿灯、村庄窄道、施工改道、非机动车混行,甚至一段不对外公开的内部商圈小路。这不是实验室模拟,也不是厂商自导自演的宣传秀——所有车辆使用市售版本的智驾系统,由普通车主驾驶,全程接受裁判组严格评分。

第二届中国智驾大赛嘉兴站落幕 理想i8摘桂-有驾

这场第二届中国智能辅助驾驶大赛,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高阶智驾的真实水位。结果出人意料:首次参赛的理想i8一鸣惊人,拿下冠军;同样初登场的比亚迪汉L成了最大“黑马”,紧随其后摘得亚军;极氪7X位列第三。而被寄予厚望的小米YU7虽率先冲线,却因在关键考点出现接管和扣分,遗憾无缘前三。

真正考验能力的,是那些“藏”在日常通勤里的难题。比如花甲圩村那段蜿蜒村道,8台车在此“翻车”,不得不由人类接手。更棘手的是环城河绿岛到汇宾街的内部路段——地图未收录、路线不规则、人车混杂,多数车型连NOA(导航辅助驾驶)都未能激活。最终,仅仰望U7一辆车实现全程无接管通过,足见其难度之高。

理想i8能夺冠,并非偶然。它搭载了最新的VLA(Visual Language Action)技术,简单说,就是让车不仅“看见”路况,还能像人一样“理解”场景。比如看到路边突然窜出一辆三轮车,系统不会简单判定为障碍物,而是结合语境判断其行驶意图,进而做出更人性化的减速或避让决策。这种“认知级”进化,正在拉开头部玩家与跟随者的差距。

第二届中国智驾大赛嘉兴站落幕 理想i8摘桂-有驾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一辆车能在复杂城市中自主通行99.7%的路段,那剩下的0.3%是什么?是突发的极端情况,还是系统逻辑的盲区?更重要的是,当车辆越来越“聪明”,责任边界又该划在哪里?是交给算法,还是始终握在人类手中?

第二届中国智驾大赛嘉兴站落幕 理想i8摘桂-有驾

这场比赛,与其说是技术的胜利,不如说是一次现实的提醒:我们正站在人机共驾的临界点。前方不是坦途,而是更多未解之问——技术能走多远,伦理与法规,又能否跟上脚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