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克10 EM-P试驾,智能泊车体验,空间续航实测

停车场里,空气闷热,手机定在录影模式,一辆带着“破晓之光”日行灯的领克10 EM-P缓缓驶入泊车区。它的隐藏式门把手几乎掩藏于黑色光影里,像是某种不愿与世人多言的侦探。此刻的驾驶员只是轻点语音按钮,一句“帮我泊车”后,车子自己悄然游走——没什么戏剧性的切换,只有显示屏上几行运算数据。科技的确可以把停车这件烦心事变成一道不费脑筋的小题,但我在一旁看了三分钟,倒是开始好奇,如果换做是我,每天全凭车机“发号施令”,到底是彻底解放大脑,还是最终让自己过度信赖?

说到底,领克10 EM-P的热度,离不开“5.1秒破百+四驱+激光雷达+1400公里综合续航”这些颇有攻击性的数值。和那些年我们盯着2.0T机头、机械增压和大轿车空间时偏爱的老派标准不同,如今选车这事儿,三言两语很难辨出优劣——得靠推理,靠实地验证,要有点“侦探思维”,否则很容易给销售顾问牵着鼻子走。以这辆领克新车为例,明明是中大型混动轿车,却像是在“科技属性”上做了加法,恨不得把所有你想到的高端配置都一股脑堆上来。到底是突出重点,还是想拉满每一项评分?──我们就从这些关键细节说起。

先看外观。车头的设计延续了The Next Day家族样式,加上那一抹“破晓之光”,很容易在停车场和其他新能源车堆里一眼识别。流畅的侧面溜背、不露声色的隐藏门把手、黑化的车柱和小鸭尾,等等小细节,倒不是多么有颠覆性,但美学做减法这招,在新能源车泛滥的市场里,算是拔得了些头筹。说实话,这车的尺寸在同级已属“宽敞而不臃肿”,3005mm轴距保证了空间,但又不像有些大车那样坐进去就像进了会议室。设计师口中“科技感”是漂亮,但看久了溜背线条和矩阵块尾灯,有点像推理里反复提到的“关键证据”——存在感极强,却又不抢戏,反正很难让人讨厌。

拉门进车,极简风是第一印象。15.4英寸的中控屏里装得下绝大多数功能,外加窄液晶仪表盘、两幅式方向盘。物理按键被压到极简,所有操作几乎都得“显示屏说了算”。这件事放在10年前要是跟我说,我可能会嘲讽一句“又懒又容易坏”,但如今实际体验下来,车机搭载的AMD V2000A桌面级芯片反应飞快。切屏、滑动、语音唤醒,日常开车几乎不会遇到卡顿尴尬,连我这“手速科学家”都没机会吐槽。四区语音唤醒、连续识别、可见即可说等功能,不仅是噱头,实用性大于炫技。比如,想开空调、调节座椅,无需低头找按钮,也不用和语音助手玩“猜词游戏”,一句话搞定。对于“马虎派司机”来说,确实少了误操作和走神风险。

激光雷达+英伟达Thor芯片同样是实力派出场。700TOPS算力和三十多项辅助驾驶功能,铺天盖地。但在实际试驾里,我反倒关注一个细节:像“车位到车位领航”和“人车伴行”这些场景化功能,真不是想着把人变成乘客,而是让驾驶变成一场更细致的合作。比如夜间进小区,自动跟随到单元门,这不是花哨,是真救场。相比市面上不少同类品牌顶着“智能辅助”,结果实际体验连左转弯都延迟半秒,这种直接能用的配置是加分项。

动力这块,说冷静点:5.1秒破百、总功率390kW、四驱,虽然纸面数据好看,但拆开看核心,是1.5T电混+DHT Evo+后桥P4电机的组合,典型的“追求零能耗同时不伤动力”的思路。无论你习惯市区开开停停,还是高速超车,总能摸到充沛推背感,动力输出线性,油门下去不耍赖。这么一看,电驱与混动三挡变速箱之类的深层技术,其实都是在服务一个目的:日常用车不出纰漏,偶尔感受下运动激情,也不会让你变成“马路漂移王”。

最实际的还是续航。38.2kWh的电池让240公里纯电续航不只是数字游戏,综合1400公里是“续航焦虑克星”,大概率把南北跑长途的“加油站恐惧症”患者救了出来。再考虑日均二十公里上下班,标准续航版足够一周一充,长续航则通勤、周末短途一网打尽。真要“电混全用”,基本能让开车这事变得和用手机一样——充电周期跟生活节奏无缝衔接,节省麻烦.

一个冷静的事实是,所谓“AI电混”并不只靠名字唬人。它能融合环境感知数据、导航路线与路况,智能匹配发动机与电驱运行策略。比如高速持续跑,发动机负责动力+补电,效率高;城区拥堵起步停,切纯电模式,省油省心,还不折腾自己。这不是“纸面上的省油”,而是把开车的所有琐碎算计和选择,直接推给系统后台,连累日常通勤都不用专门做功课,顶多偶尔翻翻剩余电量——科技这东西,真是让人变懒的好工具,但也会让老司机“技术含量”慢慢缩水。

四驱油耗低,归功于自主研发的后桥P4异步电机。它按需工作,不拖尾,不添乱。相比市面上一堆必须“全时四驱”耗油、动力分配僵化的车型,这种灵活转变,实际用车时就像是个“聪明小辅助”随时待命,关键时刻顶用,平时低调省钱。

空间这块,纸上数据清楚:3005MM轴距、180CM身高无压力、后排两拳腿距、后排中间低凸起,职业病告诉我这不是吹牛,是真用家实际反馈测出来的。不论全家出行,还是偶尔拉点杂物,基本不会出现后排乘客“抱怨腿伸不开”这种高频槽点。前排座椅包裹、腰部支撑,都是实用取向,不像豪华车那样“软到一下沉”,后排角度设定也能保证长途无酸疼。顶配给上后排加热、通风、按摩,外加“小冰箱”给孩子冻饮料或存水果,家用属性考虑得挺到位,至少比那些只讲性能却忘了日常家庭需求的车要来得人性化。

储物格、无线充电、车内隔音,这些小细节做得扎实。高速胎噪风噪压得住,不用开音乐来“掩耳盗铃”。四款配置覆盖两种续航,同步给出中入门、中高配选择。长续航版实用性更高,中配性价比强,中高配可选运动套件,顶配则是“全家行政座”,这些抉择倒比测油耗、比加速来得更现实。毕竟买车这事,舒适性才是王道,别被顶配诱惑拉偏了生活节奏,资源闲置没人疼。

领克10 EM-P试驾,智能泊车体验,空间续航实测-有驾
领克10 EM-P试驾,智能泊车体验,空间续航实测-有驾
领克10 EM-P试驾,智能泊车体验,空间续航实测-有驾
领克10 EM-P试驾,智能泊车体验,空间续航实测-有驾

客观讲,领克10 EM-P是一款“特长科目全、弱项不明显”的选手。设计够辨识,智能系统真落地,动力顶级且油耗优异,空间舒适细节满分,辅助驾驶靠谱,评测下来没见到太明显硬伤。更难得的是,没什么花哨堆砌,配置点到为止,基本不会出现“买回家才发现一堆用不到的功能”的尴尬。唯一隐隐担忧的是:这么多AI辅助和智能算法,到底是把驾驶员变得更“安全从容”,还是慢慢培养出一群“科技依赖症”?当你连泊车都交给算法,突然手机掉线、语音识别失灵,是不是又得手忙脚乱回归手动?这是AI时代不可避免的悖论,既是便利,也是人性的挑战。

写到这里,脑中闪过一个现场:如果以后刑侦现场都由智能车自动识别、数据GPS己全,警察们是不是该担心自己业务被“系统迭代”淘汰?还是说,技术永远只是工具,最终还是人对“复杂现场”的判断才是底线?选车这件事,也许同样如此。数据再漂亮,体验再领先,终归还得一句:人,才是最后的驾驶者。所以,你准备把日常的主动权交给算法几分?还是依旧留给自己来做决定?

领克10 EM-P试驾,智能泊车体验,空间续航实测-有驾
领克10 EM-P试驾,智能泊车体验,空间续航实测-有驾
领克10 EM-P试驾,智能泊车体验,空间续航实测-有驾
领克10 EM-P试驾,智能泊车体验,空间续航实测-有驾
领克10 EM-P试驾,智能泊车体验,空间续航实测-有驾
领克10 EM-P试驾,智能泊车体验,空间续航实测-有驾
领克10 EM-P试驾,智能泊车体验,空间续航实测-有驾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