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都没到,忽悠谁呢?
这话从车评人陈震嘴里说出来,像块石头砸进了本就沸腾的电动车市场。原本是一场秀肌肉的续航测试,主角是小米万众瞩目下的第一台车,YU7。数据确实漂亮,在北京当时3到13度的天气里,硬生生跑出了687公里,直接把同场竞技的特斯拉Model Y甩开了217公里,这距离,足够从北京开到秦皇岛看海了。
本来这数据挺漂亮的,雷军自己转发的时候,估计也是心潮澎湃,顺手就把测试机构汽车之家原文标题里的那个准字给删了。准冬测摇身一变,成了冬测。谁也没想到,就这么一个字的改动,引来了铺天盖地的质疑。
这事儿微妙就微妙在那个温度上。磷酸铁锂电池,这东西在0度以下性能才会明显衰减,而10度左右,恰恰是它最舒服的工作区间。陈震的炮轰,直接点燃了所有人心里的那个小问号:这到底是在测低温续航,还是在玩文字游戏,专门挑个好天气给南方用户画个大饼?
小米YU7拿下的榜首,续航达成率是83.6%,旁边理想i6是574公里,达成率82%。特斯拉Model Y最惨,470公里就趴窝了,低温掉电最厉害。测试条件看起来也挺真实,满载三人,空调开着23度,动能回收拉满,连最后跑不动了的安全冗余里程都算进去了,可以说是把能榨出来的电都榨干了。可问题是,这一切的真实,都建立在一个并不那么冬天的温度上。
汽车之家后来出来解释,说10度的环境,覆盖了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绝大多数用户的冬季用车场景,牵涉到全国六成的人口。报告里也明明白白写了准冬测和具体温度,不存在隐瞒。这话说得滴水不漏,逻辑上也自洽。你看,我没骗你,是你自己没看仔细。
但用户的情绪可不听这个。大家烦的不是那10度,而是那种被精心设计过的感觉。雷军亲自下场删掉那个准字的行为,像是一根刺,扎进了消费者最敏感的神经——信任。大家花了真金白银,不是想看一场精美的产品说明会,而是想知道,在真正冰天雪地的东北,在湿冷的长江中下游,我的车到底还能跑多远。
说白了,这场争论的核心已经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信任问题。当一个字都能被轻易抹去,那还有多少看不见的地方,藏着类似的优化?这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那些亮眼的数据,每一个数字背后,到底是技术的突破,还是一场高明的市场话术?
雷军这一删,到底是捅破了皇帝的新衣,还是仅仅撕开了一场流量狂欢的序幕?这事儿,可能比续航本身更值得玩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