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宣布在重庆正式挂牌成立,宣告央企汽车格局变为“一汽、东风、长安”三足鼎立,这个新央企不仅手握117家分子公司,还肩负着打造智能汽车机器人、探索海陆空出行生态的重任。
整个汽车行业一时间风向骤变,关于中国汽车接下来会怎么玩,圈里圈外的议论和期待接连不断。
其实,长安这事儿早就有苗头了。
时间回到今年3月,国资委主任张玉卓那番“不如特斯拉和比亚迪”的直言,就像一记警钟,让人们猛然觉察到央企新能源汽车板块已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
撑着中国制造大旗的央企巨头们,真得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汽车业毕竟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新能源汽车关乎国家未来产业赛道。
到了1月,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也开始呼吁更加集团化的管理,一时间压力山大,“提质增效,做优做强”的声音越来越密。
其实整个过程就像炒一盘大菜,准备、分切、下锅、翻炒,每一步都藏着门道。
2月起,市场上传出兵器装备集团要重组的风声,连东风系都有动作。
3月到5月,猜测没停过,高层调整、公告变动,只差临门一脚,们都在等个定论。
转折点出现在6月5日,长安汽车宣布兵器装备集团将汽车业务整体分立出去,变成独立央企,东风暂时不掺和。
紧接着,长安的母公司从“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正式更名为“辰致汽车科技”,为新央企腾地方。
7月27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终于注册成立了,朱华荣挂帅董事长。
短短两天后,挂牌仪式在重庆火热举行,这也意味着中国汽车央企版图正式补齐了最后拼图:一汽、东风、长安——三大巨头比肩而立。
看得出来,这次重组不是简单的公司拆分、整合,而是一次战略级别的全局调整。
有趣的是,这场大变革的背后,是一波卷又一波的行业焦虑。
你想想,新能源汽车市场风生水起,特斯拉和比亚迪高歌猛进,留给国有车企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长安敢在这个节骨眼上接过新央企的重担,说实话,是压力也是机会。
朱华荣上任后的第一番表态,就是要加速建设“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还要打出具身智能新牌,不局限于地面交通,而是想把海陆空“三栖”出行搞起来,做真正的新质生产力。
野心不小,而且底气也不是空口白话。
咱们聊现实,长安汽车上半年卖出135.53万辆,刷新八年新高,里面新能源汽车销量45.17万辆,同比增长49.05%。
这样的成绩,摆在全球车企面前也不算丢人。
公司下一步可是放了大话的:到2030年要造出500万辆车,其中新能源要突破300万。
照现在的趋势走下去,这目标有点难但也不是天方夜谭——当然,市场和政策的险滩还在前面等着,大家都明白,仅凭数字的热闹没法高枕无忧。
同行业内,大家正讨论新央企能不能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成绩。
过去,咱们的汽车各自为战,哪怕叫央企,有点“大而不强”;而这次重组的信号很明显,就是要集中优势资源,比肩特斯拉和比亚迪,争取在世界汽车舞台上拿到中国自己的主角卡。
不止是嘴上说说,公司层面已经在全球市场上亮兵器,准备东南亚、中东非洲、中南美洲、欧亚、欧洲五大区域市场逐个攻克。
这动作够大,不是“试试看”,而是真要把中国汽车推出去。
一边是顶层政策调整,一边则是底层市场变化。
你说中国汽车的机会在哪里?
其实全球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路上狂奔,不等人。
就拿丰田来说,前阵子丰田章男因为公司安全认证问题压力山大,但他坚持“多路径”发展,没在电动化浪潮里被裹挟反而稳扎稳打。
今年丰田要私有化丰田工业,为优化资产结构甚至拿出了6万亿日元来收购,风险和动静都不小。
结果呢?
如果成功,丰田收入有望超大众,还能省下研发大头。
车圈的龙头比我们还“卷”,谁敢松劲?
再看看大众汽车集团,他们为抢占智能汽车的新高地,也大刀阔斧地调整生产布局,关掉低效工厂,重投新能源领域。
过去几年,大众推出了N多新能源车型,电动化布局成效明显,销量真就逐步攀升,在全球和特斯拉、比亚迪正面硬刚。
丰田和大众这样的动作背后,无一不是高层决心和产业链高度协同。
而对国内央企来说,如果不升维操作、紧跟形势,真有被彻底甩开的风险。
说回长安自身,老百姓关心的,其实是这些大动作能不能带来更好产品。
长安手里那117家分子公司,分布生产、销售、金融、物流、摩托车、零件……这套牌怎样打,怎么把优势串成一线,这是比资本运作更见功力的地方。
就像我们身边的老司机说的,“买车还是要看口碑,看体验”。
无论喊出口号多响,如果最终没有用户买单,折腾来折腾去意义也有限。
这次新央企的团队阵容也是看点。
朱华荣的上任,被寄予厚望。
外界评价他有胆识,也懂车,手里确实攥着成败的舵盘——但他和他的团队能不能带着长安在智能汽车和全球扩张路上一路疾驰,还是一个问号。
在这样的转型大潮里,无论是新晋中层,还是车间师傅,抑或工位上的产品经理,大家的压力和兴奋可能共存。
历史的风正大,有些事情只有亲历其中,才能体会到那种“必须赢”的紧迫感。
重庆的挂牌仪式上,很多人评论说像一场加油集结,既庄重又热血,车圈里人看得比谁都认真。
当然,大格局之下的小插曲也不少。
据说挂牌前几天,重庆市区某老小区门口突然多了几辆当天刚贴好新标志的新能源试驾车,引来邻居好奇围观。
“央企重组以后,我们买的长安车是不是能换新徽标?”
一位大爷拿着小本本茬车里比划半天,售后小哥急忙解释其实没那么快。
细节里的温度,往往比新闻里的数字更动人。
现在,长安已经明确了五大海外战场的方向板块,目标清晰,路线明了。
现实里,全球化并非想象中简单,文化冲突、政策壁垒、供应链磨合,每一道都没有标准答案。
咱们身边做外贸的小伙伴都懂那种“出去容易、扎根难”,中国汽车能不能形成聚合力、品牌力,除了企业自身苦练基本功,还真考验产业生态的韧性。
眼下最受关注的是:三家央企会是未来十年中国汽车的终极解法吗?
新央企能否担当国货崛起的排头兵?
答案或许还早,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行业无人再敢坐等红利,还有不少人正跃跃欲试,准备上车。
目前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这条新军刚刚亮相,有挑战,更有机会。
我们能否亲见国产汽车又一次大翻身,也许正赶上了见证历史的这一刻。
希望长安和同行们,在全球汽车的新智元年,真的能撑起中国制造新的脊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