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的撤离,终究还是波及到了武汉!

2025年4月,一则消息引爆汽车圈:日产汽车计划在2026年3月关停武汉云峰工厂。

这座投资近百亿、2022年才投产的“新厂”,设计年产能30万辆,却从出生起就“饿着肚子”——2022年至今,年产量仅1万辆左右,产能利用率不足10%

日产汽车的撤离,终究还是波及到了武汉!-有驾

武汉人曾对这座工厂寄予厚望。

它不仅能造燃油车,还能生产新能源车,号称“日产转型的希望”。

但现实很骨感:日产在华销量连年暴跌,2024年仅卖出69.7万辆,比疫情前腰斩一半;2025年一季度销量再跌27%,彻底撑不起30万产能的摊子。为了止损,日产只能砍掉这颗“毒瘤”。

日产汽车的撤离,终究还是波及到了武汉!-有驾

消息一出,产业链上下游慌了神。工厂直接关联3000多个岗位,周边配件厂工人自嘲:“厂子还没焐热,饭碗先凉了。”

日产的问题不止在武汉。

5月,日产砍掉日本九州岛11亿美元电池厂项目,全球裁员2万人。从财报巨亏到合并本田失败,这家百年车企像极了诺基亚翻版——船大难掉头,新能源转型步步踩坑。

日产汽车的撤离,终究还是波及到了武汉!-有驾

日本人不是没努力过。

云峰工厂投产时,日产ARIYA电动车被寄予厚望,结果2023年只卖出832辆;混动奇骏月销不过千台。反观隔壁比亚迪,武汉工厂一年狂产28万辆,元PLUS一款车就卖爆日本市场。

日产汽车的撤离,终究还是波及到了武汉!-有驾

日产算过一笔账:日本工业电价每度1.74元,比中国贵三倍;工人时薪超90元,是中国的2.5倍。造一辆电车,成本根本压不下来。“中国车企用我们的成本价卖车,这仗怎么打?”一位日系供应商叹气。

云峰工厂的窘境,揭开了合资车企的伤疤。

武汉曾靠“东风系”撑起半边天——东风本田、神龙、日产等车企贡献全市20%税收。但2023年,神龙关闭武汉一工厂,北京现代武汉基地产能砍半。

全国范围内,广汽菲克、长安铃木等合资品牌接连退场。

日产汽车的撤离,终究还是波及到了武汉!-有驾

合资模式正在瓦解。

2024年国资委推动长安与东风合并,广汽埃安接手菲克旧厂,国资话语权明显加强。“以前外资拿技术换市场,现在中国技术反超,五五开的股权早该重新洗牌。”

关厂未必是坏事。

东风集团已尝试自救:岚图汽车2024年销量暴涨70%,纳米电动车打入县城市场。若拿下云峰工厂独资权,这里或变身新能源基地。武汉政府也在发力——光谷聚集了亿纬锂能、宁德时代等电池巨头,小鹏汽车第二工厂即将投产。

日产汽车的撤离,终究还是波及到了武汉!-有驾

有工人私下说:“日产走了,说不定本地品牌机会更多。”正如20年前武汉引进外资建厂,今天这场“腾笼换鸟”,或许正是中国汽车业涅槃的必经之路。

从“争抢外资”到“自力更生”,中国汽车业的剧本早已改写。

日产的撤退给武汉上了一课:靠别人喂饭不如自己掌勺。当比亚迪们带着产业链扎根武汉时,这座“车都”或许才能真正挺直腰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