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将为您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随着2025年9月1日的临近,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组织修订的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将正式执行。
早在此前,央视就针对2019年新国标执行后的解除限速和改装问题进行过专项的报道,同批电动车解速改装的情况。如今新国标执行在即,央视再次针对目前市面电动车改装问题进行了专项的报道。
原因正是因为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依然延续了(GB 17761-2018)的强制限速25km/h。
在7月期间,央视记者针对电动车改装解速问题,暗访了部分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一条街,商家也明确透露了可以改装和解除限速,包括将速度调到80km/h或是将续航改为200公里等。
央视的又一次暗访和针对电动车改装解速问题的专项报道,再次引发了网友和业内外的激烈讨论,这也不禁令人思考,为什么即便是面对高强度的整治和重罚,电动车解限速和改装依然如此屡禁不止?
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政策意图与生存现实迎头相撞,那25km/h的国标强制限速,在千万用户日常生活的刚需之下,已然脆弱得如同纸糊的城墙。
1、强制限速25km/h与用户实际需求的巨大矛盾
一边是政策三令五申、处罚不断加码,一边是解速改装屡禁不止、野火燎原。这背后,是25km/h限速与庞大用户群体真实需求之间无法回避的巨大鸿沟。
对于数量庞大的电动自行车用户而言,25km/h的硬性限制,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常常显得捉襟见肘。在城市通勤半径不断扩大,大量用户上下班选择电动车出行,但25km/h的速度意味着通勤时间显著拉长,电动车的“效率优势”被极大削弱,这也意味着用户必须更早的起床出发、更晚的到达家门。
同时,25km/h的限速背后是功率限制,导致车辆在负重或爬坡时动力严重不足,面对电动车载人(尤其接送孩子)、载物(外卖箱、少量货物)、爬坡(常见于城市立交、地下车库出口等)这些日常刚需场景,不改装解速的电动车动力无法满足。
2、强制限速下,解除禁摩的呼声不断提高
当“堵”的策略在电动车限速问题上反复被证明失效,让更高效、更安全、更易管理的摩托车回归市民的出行选择这一呼声也越来越高。
首先,摩托车拥有合法的更高速度(如轻便摩托车通常限速50km/h),能更好地匹配现代城市通勤的实际距离和效率需求,满足用户刚需,避免速度过低的25km/h电动车在非机动车道上大批量堵车。
其次,摩托车有更完善的国家强制性安全标准(灯光、制动、稳定性等),且驾驶人必须通过正规培训、考试取得驾照,反而比解除限速的电动车更易于管理,安全方面也更好。
最后,若摩托车能够拥有合法的路权,将分流一部分对速度、动力有刚需的用户群体,例如男性用户。这也将大大缓解电动车非法改装的巨大市场压力。很多网友呼吁:想要彻底解决电动车解限速顽疾,就需要解禁摩托车,别再折腾了。
当然,解禁摩托车不等于放任自流,必须要匹配科学的管理,包括严格执行驾照考取制度;强制佩戴头盔并购买保险;科学规划车道;对非法改装、飙车等行为持续高压打击等等。
当央视镜头一次次对准电动车的非法改装市场,我们应该看到的不仅是执法难题,更是政策与民生需求之间难以匹配而产生的鸿沟。25km/h的强制限速,即便初衷是安全,却因脱离真实需求反而催生出更大范围、更难管控的安全风险。
都说堵不如疏,禁不如管。将摩托车从城市交通的“黑名单”中解放出来,让用户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出行工具,或许才是结束这场“25km/h”拉锯战的关键推手。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