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聊新能源汽车融资,就跟聊当年的房地产一样:以前是“地王”频出,动辄百亿拿地;现在是“法拍房”刷屏,开发商兜里比脸还干净。可就在这“谁融资谁尴尬”的年头,有家叫“利安汽车”的公司突然冒出来:A轮融了800万美元,投资方还是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BVP)这种老牌VC。800万美元?放2021年,够不够某新势力CEO买辆定制版迈巴赫都难说;放现在,居然成了行业头条。这钱够干嘛?是投资方老眼昏花,还是我们看不懂新套路了?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说:这800万美元,到底是利安汽车的“救命钱”,还是新能源行业的“风向标”?
一、先搞清楚:800万美元在2024年的新能源圈,算个什么水平?
要聊这事,得先复习下“新能源融资编年史”。2020到2021年,那叫一个“撒币大赛”:蔚来2020年一季报显示,单季净亏损16亿,转头就能融到100亿;小鹏2021年上市前,D轮融了5亿美元,当时媒体标题是“太少了,不够烧”;最夸张的是某PPT车企,光靠几张概念图,A轮就融了15亿,CEO直接在发布会上说“我们不缺钱,缺的是梦想”。那会儿的融资额,单位得是“亿”,美元欧元人民币随便挑,低于10亿都不好意思开发布会。
可现在呢?2023年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融资总额同比暴跌68%,很多中小新势力直接“断粮”:有的工厂停工,有的办公室被房东锁门,有的创始人朋友圈半年没更新,疑似“跑路”。去年有个做自动驾驶的公司,CEO亲自下场直播带货卖车载冰箱,就为了给员工发工资——你没听错,造车的开始卖冰箱了,这日子过的。
所以你再看利安汽车这800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也就6000多万,在以前可能不够某新势力一个月的营销费用(比如请个顶流明星代言,一条微博就得2000万),现在居然能上新闻。不是这钱变多了,是行业变穷了。就像以前大家吃惯了山珍海味,现在突然端上来一盘拍黄瓜,居然觉得“清新脱俗”——不是拍黄瓜多好吃,是实在没别的可吃了。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是利安汽车?这公司之前听都没听过,既没明星创始人,也没爆款概念车,怎么就被BVP盯上了?要知道BVP可不是什么“冤大头”,人家是1911年成立的老牌VC,投过Shopify、LinkedIn、Skype,眼光毒得很。他们投的项目,要么是能改变行业的“颠覆者”,要么是能啃下硬骨头的“实干家”。所以这800万美元,绝不是“慈善捐款”,背后肯定有门道。
二、利安汽车:到底是“小透明”还是“扫地僧”?
查了下利安汽车的背景,公开信息少得可怜:官网还没建好,天眼查上显示成立不到两年,注册资本1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汽车研发、智能控制系统销售”——典型的“低调到尘埃里”。但这种“低调”,放在2024年的新能源圈,反而成了“优点”。
为什么?因为以前的新势力太“高调”了。PPT要做得比电影特效还炫,发布会要搞得比演唱会还热闹,CEO天天上热搜,张口闭口“颠覆特斯拉”“超越BBA”。结果呢?钱烧光了,车没造出来几辆,最后要么破产,要么被并购。现在资本学乖了:越是高调喊口号的,越要离远点;反而是这种闷头干活的“小透明”,可能藏着真东西。
那利安汽车可能在干什么?排除法走起:
首先,肯定不是造乘用车。 现在想从零开始造乘用车,就像现在想从零开始开奶茶店——一条街已经有10家喜茶、奈雪,你拿着800万想开个新品牌,连房租都付不起三年。要知道,蔚来2014年成立时,A轮融了1亿美元,才勉强把团队搭起来;小鹏2015年A轮融了4亿人民币,连样车都没造出来。800万美元?在乘用车赛道,可能连个像样的底盘测试都做不完,更别说建工厂、搞供应链了。
其次,可能不是搞整车,而是搞“零部件”。 这两年新能源汽车的整车赛道卷成麻花,但核心零部件赛道反而有机会。比如电池管理系统(BMS)、智能驾驶域控制器、轻量化材料,这些领域技术壁垒高,竞争没那么激烈,而且客户稳定——只要能搞定一两家车企,就能活下去。800万美元在零部件赛道,够搞出两代产品原型,再找几家车企做验证,说不定就能跑出个“小而美”的公司。
最大的可能:押注“细分场景”。 比如商用车(物流车、卡车)、特种车(矿区车、环卫车),或者干脆是“非载人车”(无人配送机器人、低速电动车)。这些场景有个共同点:市场需求明确,技术要求没那么高,而且“不挑品牌”。举个例子,京东物流需要一万辆电动货车,它不在乎这货车叫“利安”还是“利华”,只在乎“能不能拉货、续航够不够、价格便宜不便宜”。这种生意,不需要明星代言,不需要建4S店,只要产品靠谱,就能慢慢做起来。
而且BVP投过很多“硬科技”公司,比如专注工业软件的PTC,专注半导体的ARM。他们可能看中的不是利安汽车“造什么车”,而是“用什么技术造”。比如某种新型电机效率比现有产品高20%,或者某种电池热管理方案能让续航多跑50公里——这些“硬技术”才是BVP这种老牌VC真正愿意押注的东西。
三、BVP的算盘:800万不是投资,是“试错费”
别觉得BVP投800万美元是“小气”,这恰恰是老江湖的精明。现在的新能源行业,已经不是“赌赛道”的阶段,而是“赌细节”的阶段。以前是“不管你做什么,只要是新能源汽车,我就投”;现在是“你得告诉我,你凭什么比比亚迪、宁德时代还牛,哪怕只有一个点”。
800万美元,对BVP来说,更像是“试错费”:我给你一笔小钱,你去验证你的技术/模式行不行;行,我继续投;不行,800万对我来说不算什么损失。这种“小步快跑、快速验证”的打法,在现在的融资环境里特别吃香。
对比一下以前的“疯狂融资”:2021年某新势力C轮融了50亿,钱到手就开始“买买买”——建豪华总部、挖车企高管、拍广告片,结果一年烧光,产品还没上市就凉了。现在资本要求“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800万可能只够干三件事:1. 团队工资(30人团队,发两年工资);2. 产品研发(做出原型机,完成初步测试);3. 小批量试产(生产100辆车,给客户试用)。没了,多一分都别想。
这种“抠门”反而能逼出好公司。就像开餐馆,以前是“先租个1000平米的门面,雇100个厨师,不管有没有客人先把排场撑起来”;现在是“先在菜市场旁边摆个摊,卖煎饼果子,每天流水多少、成本多少,算清楚了,再考虑租个小门面”。前者死得快,后者反而可能做成连锁。
而且BVP这种老牌VC,不止给钱,还给资源。他们在全球的车企、零部件供应商、物流企业都有布局,随便介绍几个客户,利安汽车就能活下来。比如BVP投过美国的自动驾驶卡车公司TuSimple,说不定就能把利安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推荐给TuSimple试试;BVP还投过印度的物流平台Delhivery,说不定能帮利安汽车的电动货车敲开印度市场的大门。对利安汽车来说,800万美元的融资,可能附带的“资源包”比钱本身更值钱。
四、行业变天了:从“比谁钱多”到“比谁活得久”
利安汽车这800万美元融资,与其说是“新闻”,不如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晴雨表”——它告诉我们,游戏规则彻底变了。
第一,融资不再是“荣誉勋章”,而是“生存证明”。 以前融资额越高,越能上头条,越能吸引更多投资;现在融资额太高,反而会被质疑“烧钱太快”,融资额太低,又会被嘲笑“活不长”。800万美元这个数字,刚刚好:既证明“有人愿意给钱”,又暗示“我们花钱省”,完美符合现在资本对“稳健”的要求。
第二,赛道从“宽赛道”转向“窄赛道”。 以前大家都往乘用车赛道挤,觉得“市场大、想象空间足”;现在发现,乘用车赛道是“看着大,其实都是坑”——价格战打到吐血,毛利率比刀片还薄,消费者还挑三拣四。反而是那些“窄赛道”,比如矿区无人车(全国就那么几家矿业公司,但每辆车利润高)、机场摆渡车(需求量稳定,几乎没有竞争),成了资本新宠。这些赛道可能一年就卖几千辆车,但每辆车能赚几万块,比在乘用车赛道一年卖10万辆却亏10亿强多了。
第三,竞争从“拼速度”变成“拼耐力”。 以前是“融资-烧钱-扩产-再融资”的恶性循环,比谁跑得快;现在是“融资-研发-验证-盈利”的良性循环,比谁活得久。就像马拉松比赛,前5公里冲得最快的,往往到不了终点;反而是那些匀速前进、合理分配体力的,才能笑到最后。利安汽车拿800万慢慢搞研发,可能比某些拿了10亿疯狂扩产的公司活得更久。
第四,资本从“赌未来”变成“看现在”。 以前投资人看BP,主要看“故事够不够精彩”“未来五年的规划够不够大”;现在看BP,先翻到最后一页看“什么时候能盈利”“客户是谁”“有没有订单”。PPT做得再好看,不如拿出三张订单合同;CEO口才再好,不如拿出真实的产品测试数据。800万美元,可能就是资本给利安汽车的“期中考试费”:先考一场,及格了再给下学期的学费。
五、给创业者的一句话:现在造车,得学“卖煎饼果子”
聊到这儿,可能有创业者会问:现在还能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吗?当然能,但得换个思路——别学“特斯拉模式”,得学“煎饼果子模式”。
什么是“煎饼果子模式”?
第一,小成本启动。 一辆三轮车、一口锅、一袋面粉,几千块就能开干,不用融资几个亿。利安汽车拿800万,可能就是这个逻辑:先搞个最小化可行产品(MVP),验证商业模式,再慢慢扩大。
第二,聚焦刚需。 煎饼果子解决的是“饿”,不是“好吃”;同理,现在造车,先解决客户的“刚需”,不是“情怀”。比如物流公司的刚需是“低成本、高续航”,矿区的刚需是“耐造、无人驾驶”,别一上来就谈“智能座舱”“自动泊车”,这些都是“加分项”,不是“必选项”。
第三,灵活迭代。 顾客说“少放辣”,就少放辣;顾客说“加个蛋”,就加个蛋。造车也一样,根据客户反馈快速改产品,别想着“一步到位造完美的车”。800万美元可能不够造完美的车,但够造10个版本的“不完美但能用”的车,慢慢迭代到客户满意为止。
第四,现金流为王。 卖煎饼果子,每天收现金,不赊账;造车也一样,尽量做“预付款”“定制化订单”,别搞“先铺货再收款”,那是把自己往死路上逼。800万美元要是能快速周转,一年转个5次,就相当于有4000万美元可用,比融1亿趴在账上不动强多了。
结语:800万不多,但可能是“转折点”
利安汽车这800万美元融资,金额不大,但信号意义不小。它告诉我们: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野蛮生长”时代结束了,“精耕细作”时代开始了。以前是“只要站在风口,猪都能飞”,现在是“风口过去了,能落地走路的才是真英雄”。
对消费者来说,这是好事。以前新势力为了融资,疯狂堆配置、打价格战,车子质量反而没人管;现在资本冷静了,车企不敢乱烧钱,只能把钱花在提升质量、降低成本上,最后受益的还是我们。
对行业来说,这也是好事。淘汰掉那些只会讲故事、不会造车子的“PPT车企”,留下那些真正有技术、能干活的“实干派”,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最后,给利安汽车提个醒:800万美元虽然够用一阵子,但千万别飘。记住现在的融资环境:资本给你的不是“零花钱”,是“考试费”。好好答卷,下次考好了,融资额后面加个“0”也不是不可能;要是考砸了,可能就再也没机会进考场了。
至于那些还在观望的创业者,别再幻想“融10个亿造辆颠覆世界的车”了,先想想“怎么用800万造辆能赚钱的车”。毕竟,在这个年代,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