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德国曾经的汽车荣光,如今已是昨日黄花”,到底翻了什么车?
谁又该为汽车业跌下神坛埋单,是中国,还是自己人?
这事儿,越扒拉,越觉得里头门道多,和表面看的那点“中德摩擦”根本不是一码事。
德国媒体如今甩锅中国,说什么“我们太依赖这个伙伴”,把眼下供应链搅局全怪北京,是不是有点儿甩锅甩得过于潇洒了?
说到底,这锅到底是谁的,儿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先扒扒“安世半导体”这根导火索。
听名字就知道,这家公司现在说起来是中国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可大老板其实在荷兰。
这就是典型的跨国公司命运,谁“站台”谁做主,最后就成了拉锯战。
偏偏这半导体,又是汽车行业的粮食,比人缺觉还可怕。
但问题真是“中国做错了什么”吗?
不是。
9月底那一下,荷兰政府突然祭出大招,说安世有“治理风险”,一纸行政命令,全球几十家子公司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全冻结。
CEO被踢走,直接换上自家队员。
这骚操作,有点儿像合租房忽然被房东锁门换锁,租客还得现琢磨住哪儿。
闻泰科技第一时间出来发文,说自己冤枉,地缘政治搞的鬼。
企业反应倒还快,48小时内工资照发,系统切换,人民币结算——堪称应急小能手。
有趣的是,东莞工厂撑起全球七成产能,芯片一停,大众宝马们立马“缺粮断顿”,芯片库撑不了几周,工厂都快成空壳了。
这下德国媒体“开大”,什么经济没准备、太信任中国,结果出大事儿。
可话说回来,荷兰怎么就成了决定命运的裁判?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这后头少不了美国的影子。
美国2019年那会儿封杀华为,德国媒体还说人家“站队安全”,现在风水轮流转,中国搞稀土管制,又一下成了“胁迫”,双标玩的真溜。
高管们私下承认,荷兰这下给自家汽车业添乱,但只要一上新闻,那腔调立马切换,把火力对准中国。
有些时候,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里扮演的是那种“又亲又疏”的典型角色——挣钱的时候把人当哥们儿,风头一变,倒成了“对手中的怪兽”。
这是不是有点儿捡便宜惯了,出点问题全怪东家?
再说,汽车业的麻烦哪只是一个芯片断供这么简单?
哪怕眼下东莞工厂再给力,生产线临时不瘫,也挡不住德国车企里头山雨欲来。
去看看保时捷的账目——今年前三季度利润比去年掉了99%,第三季度光亏损就9.66亿欧元。
人家说洪水跟电池供应惹的祸,但咱细想,背后其实是车市变天的前奏。
奔驰更狠,汽车部门利润率从12.4%腰斩到4.7%,收入少了一个大零头,两家工厂1900人要自愿离职、年内还得裁掉2000临时岗。
大众就更不用说,净利润从43亿欧元跌剩15.7亿,要关三处工厂,还说两年不涨薪。
这刀刀砍向就业和工会,牵扯到十万人饭碗,工会也只能“龟壳防守”,苦苦顶住研发的压力。
这一轮裁员大潮,保时捷、大众、奥迪、博世、ZF、奔驰……全都遭殃。
今年光德国汽车业就丢了5万多工作,这还是保守数字。
你说归根结底,能全赖个“供应链事故”吗?
可德国车业的“木桶短板”,真不是今年才开始露馅。
2015年中国整出“制造2025”,号称走高端路线。
当时德国还挺自信,把中德创新年搞得那叫一个热闹,本想着“你搞概念、我上技术”,合着德国还觉得自家起码领先一代。
但这算盘打的太精——人家中国真没说笑,智能制造、小步快跑;反倒是德国的“工业4.0”沦为自嗨,落地一团糟,人才跟不上,电动转型拖拖拉拉。
传统燃油车吃惯了大锅饭,利润多又舒服,谁还认真去搞颠覆式创新?
你看宝马、奔驰、大众,全球销量三分之一落在中国,年底分红说白了中国人买单可不少。
可什么全球协作、技术互信,杭低头看看,还不是自己玩一套“只赚不赔”的老办法。
直到特斯拉、比亚迪们卷得一地鸡毛,欧洲才发现:原来电动化这条船,自己还在码头上磨蹭。
至于政策支持,那就更是“政策朝令夕改”,补贴说砍就砍、标准说换就换。
德国希望靠补贴救场,结果欧洲各国各唱各调,法国砍新能源车补贴,德国只好涨税收优惠,可市场就是不争气。
车企内部结构僵硬,工会说什么都要保饭碗,遇上行情快速变脸,那落伍只是时间问题。
一边是美国关税打压,一边是中国市场需求回落,全世界都在收紧腰带,德国校企眼见着利润飞走,却又自信惯了,不肯低头认个错。
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中国真有那么大锅?
我倒觉得,德国媒体嘴上吐槽中国,实则是对自己舍不得割肉转型的悔恨。
你说芯片断供,明摆着是地缘政治加码。
可德企早就习惯了躺着赚钱,却对供应链多元化提不上心,何况现在才想“补课”,来得不是迟一点儿,而是迟得离谱。
当别人在卷智能制造、玩新能源,德国还在盘算“继续薅中国市场的羊毛”,那成天嚷嚷的“供应链安全”,最终是打自己脸。
还有,每次车厂出事,媒体就说是中国“露出竞争者獠牙”,拿中国当反面教材,这不是“玻璃心”,都是在给自己找借口。
荷兰这回掀桌撕牌,美国在后面推手,车企高管明里暗里都有数,媒体人又何尝不知?
只不过舆论想要个出口,甩锅最省力。
据说宝马现在要靠台湾韩国补采购,成本立马飙升15%,保时捷连电池组件都延误了;沃尔沃、福特、日产都怕全球组装大面积受阻。
欧盟和德国官方嘴上挺荷兰,背后赶紧呼吁“协商解决”,谁都担心一不小心,让波及面扩大,“一锅粥”里搅出更大的乱子。
说到底,这场供应链危机不过是戳破了大企业的软肋。
其实去年就有苗头。
德国本土汽车业二季度营收掉2%,整体工业收入也在下滑。
福布斯上都说,奔驰宝马大幅利润缩水,大众营收虽然小爬坡,但关税威胁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顶。
道理很朴素——全球化挣来的红利吃完了,新老问题一齐找上门:技术代差、创新意识、市场粘性、工会壁垒,这些都是德国“黄金时代”留下的结构性医生。
日子越来越紧,屁股一坐不安稳,“错怪”中国也好,“高估”中国也罢,不过是心虚时找的台阶。
都2025年了,还有人以为“外部市场天长地久,伙伴情谊永固不摧”,那不等于自己挖坑埋自己吗?
眼下看来,想靠发横财填补技术短板的路,恐怕更难走得下去。
前有芯片危机,后有技术转型,德国车业坐上了山车。
该清醒点了——合作要有,危机也不能埋头装瞎。
真正的转机,怕是要等德国下决心“割点肉”,甩掉思想包袱,对自己再狠一把。
外部世界风云变幻,“躺赢”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返。
逃避算计不了周期,光靠甩锅更换不回那个风光的早晨。
你怎么看德国汽车业这一轮变局?
供应链、转型、还是自我革新,谁才是“续命”良方?
欢迎来聊,咱评论区见。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