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的冷清背后:河北多所民办本科“招不满”,真相远比你想的复杂
“小王,这民办本科你真的要报吗?一年学费两万多,家里得掏二十多万,你将来能靠这文凭找到好工作吗?”高考填报志愿期间,我在河北某地的一家面馆,听见一位中年父亲苦口婆心劝着孩子,饭桌上弥漫着焦虑和无助。这样的场景,在今年的保定理工学院、河北科技学院、河北美术学院等民办高校招生补录现场,数不胜数。即便学校一再追加补录,依然“招不满”,众多学位空悬。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今年河北民办本科“招生难”的真实缩影。
学费,理想和现实的一道债单
不少家长凑在一起唉声叹气:现在的民办本科,动辄学费一年两三万,四年毕业要二十多万,算上生活费分分钟逼近三十万。这对河北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是压在心口的大山。更何况,这些钱花得值不值,没人心里有底。
相较之下,花更少的钱去读个铁道、电力类等公办专科,不但学费友好,毕业直接对口就业,拿着可靠的技术工牌,现实压力少了太多。有学生直言:“如果家里条件一般,我宁愿去铁道学校,工作稳,回报快,家里不用那么辛苦。”
传统专业扎堆,学生“用脚投票”
待在招生办的李老师有点无奈:“我们开设了很多年传统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前两年还挺吃香,这几年没人问了。”细细一民办本科们的专业清单里,奥妙无穷,大多“面面俱到”,却又千篇一律。那些早就饱和的老牌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但企业要的并不多——市场早就供大于求。
反倒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这些热门赛道,民办高校受制于资金、师资、设备等原因,步子迈得慢,专业布局总是慢半拍。家长和考生一难免摇头。学校没特色,专业没新意,学生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更有前景的专科院校或干脆等着补录公办名额。
师资与硬件,说不出口的软肋
有同学向我吐槽:“我们学院平时上课的老师,博士不多,基本都是硕士或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实操课也就那样,实验室挺旧。”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博士比例应该不低于35%,但不少民办本科只能勉强“摸线”甚至“拖后腿”。部分院校实验室还保留着上代设备,遇到“新课题”做不出来,学生往往课堂听懂了,实践却摸不着门路。用人单位也明显表示:少部分毕业生理论可以,碰到实际问题比较吃力。
地理劣势与就业焦虑,谁能破解?
放眼地图,保定虽有历史,但比不上京津的就业资源。许多企业把招聘重点放在一线城市和“双一流”高校。民办本科学历在部分单位心照不宣地“排个队”,用人单位往往不看好,学校的地理与品牌双重劣势,考生自然冷却。
尤其今年,高职高专“逆袭”成风,不少专科铁道、电力类院校“录取分数线出奇高”。许多人宁愿选择低学费、就业好,哪怕拿的是专科学历,也比背上沉重负担更有安全感。有家长笑着自嘲:“不怕孩子低一线,怕一辈子还学费。”
观念迭代,家长和学生算得更明白
河北这届考生和家长,明显少了“非本科不读”的执拗——性价比成了新标尺。“不再追求镀金,更看重投入产出比和以后能不能挣钱。”一位来自小城的母亲感叹,昔日“升学焦虑”渐渐让位于“就业趋利”。今年不少本科线上生源争相报考优质专科名额,反倒挤压了民办本科的“市场空间”。
值得玩味的是,很多“分流”到高职高专的同学,并不是因为分数不够,而是理性选择。规划未来,不再被“本科至上”迷雾遮住了眼。
民办本科出路何在?躲不过的现实追问
一位保定民办本科的高层坦言:“必须得主动改革,光靠旧有专业和路数撑下去是行不通的。”他们已着手清理滞销专业,新设数据科学、智慧交通等冷热适中的专业,还在北京、天津等地谋划企业实习资源。师资方面,也加大资金引进博士和资深教师,尝试从头打造一批“拳头专业”。但转型远非一朝一夕,尤其宣传和家长观念的梳理,需要时间和成绩说话。
或许,民办本科想真正走出困境,还需跳脱传统套路,从专业改革到校企联动,从软硬件提升到个性化定位,步步攻坚。靠“补录”填满学位的日子,注定走不远。
你会为孩子选择一年两万元的民办本科,还是学费低、就业稳的专科?如果你就是这4万“边缘分数”的考生,眼下是选择家门口的大城市,还是稍逊一筹的民办本科?未来三年,你看重的是“文凭”还是“技能”?
又到了高考志愿兵荒马乱的季节。你会如何权衡学费、专业与就业,做出自己的抉择?这些纠结与期待,或许正是时代转型的缩影。在变革的节点上,每个决定都步步为营,等着现实的检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