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下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关键期,高铁建设也进入了冲刺阶段。高铁开工计划面临着时间压力,努力程度并不一定能直接转化为开工结果,政策、审批、资金等多重变数影响着高铁建设的进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宜常高铁、沪杭高铁、温福高铁这三条“高希望、高变数”的线路。
先来说说宜常高铁,它可以说是经历了八年博弈,如今终于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刻。2023年,东线方案达成统一,2024年12月更是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可研批复。现在,环评已经进入批前公示阶段,不过这条线路要穿越2处生态敏感区和3处文物保护区,这可是个不小的挑战。施工图审核招标也已经启动,控制性工程澧水特大桥完成了施工组织设计,这座桥长达6926.75米,建设难度可想而知。
虽然宜常高铁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变数。长赣高铁就曾因为2023年环评卡壳导致了2年的延迟,宜常高铁得避免重蹈覆辙。目前,湖北段和湖南段的征地进度存在差异,湖北段已经完成了138km的丈量,而湖南段仅启动了澧县段。此外,线路穿越5处生态保护红线,这3.882km的路段最终批复还待定。
不过,宜常高铁也有优势,它被国铁集团列为2025年重点推进项目,“即批即进”的施工预案也已就绪。但如果环评在9月还未获批,年底象征性开工就难以实现了。宜常高铁的开工概率为70%,虽然希望高,但很大程度上依赖环评的进展。
再看沪杭高铁,它是长三角“空铁联运”的关键一跃。作为沪昆通道的辅助线,沪杭高铁串联起上海东站、嘉兴南站、杭州西站等重要枢纽。目前,可研联合评审已经完成,总投资672.55亿元也即将落地,浙江段用地预审获批,环评进入了公众意见征集阶段。
沪杭高铁也面临着不少变数。技术方面,94.95%的桥梁比意味着施工精度要求极高,新建正线197.447km,几乎全是桥梁,这对建设团队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改建四团、嘉兴南等4站需要协调既有线运营,这也增加了施工的难度。资金方面,上海与浙江的出资比例还未公开,超长期国债申请也存在不确定性。
沪杭高铁的优势在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政治优先级,杭州亚运后基建加速的预期也为其提供了动力。但如果可研批复迟于9月,实质性开工就会推迟至2026年。综合考虑,沪杭高铁的开工概率为60%,主要依赖于三季度的批复效率。
最后是温福高铁,它是东南沿海“断点”补强战的关键。打通宁波至广州350km/h全贯通后,长三角至珠三角的时间将缩至6小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目前,可研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浙闽两省用地预审全获批,瓯江跨海特大桥也启动了初测,这可是温州首条跨海高铁。
不过,温福高铁的变数也不少。跨省协调方面,温州东站需要衔接杭温高铁、杭深铁路,枢纽改造复杂度高。平阳站扩建也存在争议,拟增站台但拒建新站房。生态方面,瓯江口海域生态保护是个敏感点,用海长度5.5km,这对工程的环保要求很高。
温福高铁的优势在于纳入了超长期国债支持清单,国铁与浙江5:5的出资协议也明确。但福建段宁德市263亿元融资尚未公示,台风季还会影响海上施工。温福高铁的开工概率为65%,需要解决融资与跨海技术的问题。
从这三条高铁的情况可以看出,高铁开工并不只是简单的建设问题,还涉及到政策、审批、资金、技术等多个方面。地方政府为了满足年度政绩考核需求,有时会进行“年底冲刺”,搞“仪式性开工”,但实质性开工需要满足可研批复、环评/用地许可、施工图批复、资本金到位这四重门槛。2025年计划开工的10条高铁中,只有3条是“板上钉钉”的。
高铁建设的博弈本质上是区域协调力的试金石。宜常高铁可能成为2025年唯一实质开工的线路,而沪杭、温福更可能是“仪式性启动”,2026年再全面铺开。公众在关注高铁建设时,也要理性看待“开工仪式”,多聚焦环评公示与征地进展的真实进度。
这三条高铁就像中国基建“希望与变数”的微观缩影,它们的进展不仅关系到交通的便利,更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期待它们能顺利推进,为我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机遇。你对哪条高铁的进展最感兴趣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