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媛媛
2025年已经过去一半,这半年汽车行业大事不断。
一边是价格战的硝烟弥漫,另一边是新格局喷薄而出,在撕裂与重构中,中国汽车正经历一场价值觉醒。
市场彻底换了新天地。新能源渗透率攀至44%,中国品牌市占率68.8%,“合资新力量”酝酿东山再起,中国技术反向输出。
生死竞速中,中国汽车正撕掉廉价内卷标签,向技术普惠与全球规则跃迁。这场价值重生的战役,没有退路,唯有向前。
最五味杂陈的爆单:小米YU7
小米YU7的“爆单”在2025年上半年车市中堪称现象级事件,其3分钟订单破20万、1小时飙升至28.9万台的成绩,不仅刷新全球汽车销售纪录,更以“甜蜜的负担”姿态,折射出新势力造车的狂飙与隐痛。这一事件的多重矛盾性,恰恰构成其“五味杂陈”的本质。
对小米而言,当前一、二期工厂合计年产能仅30万辆6,而YU7首日订单已逼近该数字。即便工厂双班倒超负荷运转(日均700台),部分用户仍需等待至2026年提车。参考SU7此前因交付延迟(32-40周)导致的用户流失,YU7面临更大风险。
YU7的爆单,更进一步暴露传统车企的生态短板。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形成降维打击:手机NFC解锁、语音控家居等功能,直击传统车企生态割裂的痛点。据统计,小米单用户获客成本仅为BBA的1/3,流量转化效率形成碾压。
人汽点评:
创纪录也好新首富也好,喧嚣背后暗藏着一个被刻意忽略的真相:与其说这是小米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市场混沌本质与群体非理性的一次集中展演。
实际上,YU7的狂热远非产品力单方面所能解释。就在数月前,小米还深陷智驾事故的舆论漩涡;YU7亮相前后其外观也一度引发争议,但这些在群体心理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早已揭示群体心智的脆弱性。当群体心理的弱点被营销技巧精准命中,当科技企业将互联网的饥饿营销移植到汽车业,一方面能够释放出惊人的市场能量,但另一方面副作用已然显现:情绪战胜理性,真实需求被营销幻象掩盖。
中国市场的吊诡之处正在于此:一边抱怨缺乏国外市场的规范有序,一边却在混沌中爆发出惊人能量。在“乱”中野蛮生长,恰是中国市场独特的生命力与风险所在。
汽车行业的竞争本质正从“硬件参数”转向“体验闭环”。传统车企可借技术合作(如奔驰联Mobileye、吉利接鸿蒙)补生态短板10,而小米需将“爆单”转化为可持续口碑,方能在25-35万元红海中守住颠覆者地位。
最呱噪的清醒:重庆论坛“乱战”
2025重庆汽车论坛上,吉利控股副总裁杨学良突然对比亚迪发难,高度称赞炮轰比亚迪的长城董事长魏建军是正义的吹哨人。
在此之前,长城先是举报比亚迪在一些插电混动车型上使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排放物超标,后来又在公开场合批评称,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导致业内涌现出车圈恒大,严重威胁中国汽车产业安全。
这让隔三差五就搞大促的比亚迪再度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引发其强烈不满。
结果,比亚迪刚在5月末回击称自己的资产负债率很健康,杨学良就在6月的重庆汽车论坛又给了比亚迪重重一击,一边直指比亚迪“常压油箱”违法违规,一边痛斥:“有些企业高举内卷大旗,争当卷王,以卷为荣,将国家巨额财政支持的产业生态带向邪路。”
就连广汽埃安也参与其中,称杨学良是“嘴替”。
从这场“乱战”可以看出,整个汽车行业已经苦价格战久矣。
人汽点评:
重庆汽车论坛的骂战,是行业价格战不断升级的结果。
自从2023年比亚迪跟随特斯拉步伐,掀起第一波降价潮后,整个汽车行业就在价格战道路上狂踩油门,根本停不下来。比亚迪作为供应链管控最好的车企之一,不但不惧怕价格战,甚至在每次价格战中都担任发起者。
2025年,比亚迪再出手,一口气将高阶智驾汽车售价压低到10万元,其他车企虽然只能亏本跟进,但对比亚迪不满也上升到了最高点,最终在重庆汽车论坛上爆发。
这也意味着,行业价格战已经到了必须整治的时候。
近两个月,工信部、中汽协等多方相继发声批评以价格战为代表的内卷式竞争,其中,工信部表态称,将大力整治行业内卷式竞争。
监管部门的出手有望缓解日渐激烈的价格战,但要想彻底终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还要仰仗更有力的措施和更长的监管时间。
最及时的自我革新:一汽-大众全体系组织架构调整
4月,一汽-大众大众品牌以“以客户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为轴线,开启了一场覆盖市场、营销、客户、渠道、商品和售后六大板块的全体系组织流程变革。
大众品牌希望通过这次变革,实现自身从传统销售管理模式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的转型,
为了达成目标,一汽-大众大众品牌一边将传统的线性、割裂、层级深的“前台-后台”业务模式,重塑为协同效率更高的“前台-中台-后台”三段式架构,一边通过部门调整提升新客群的触达和转化。
具体包括,对后台两个To C的部门市场部和客户运营部进行职能重塑;围绕中台新成立商品经营部和整合营销部,进行商品体系的全面强化;针对前台区域的职能架构进行调整强化,确保前台能在得到反馈后第一时间调动资源。
变革后,大众品牌将从2026年起推出10款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新车型,继续与新势力等车企争夺市场份额。
人汽点评:
一汽-大众大众品牌的这次改革十分及时。
眼下,汽车行业的客户群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过去的客户群属于被动接受型,车企在产品研发和营销方式上有绝对话语权,但当90后、00后成为车市主力军,整个群体变得越来越有主见。小米汽车就通过满足年轻人对于时尚造型的喜好,助力自身跻身行业头部梯队。
这意味着,依赖传统组织流程与思维范式的车企必须改革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体系,从最初的产品开发到最末端的售后,都要以用户为主。
效果也相当不错。7月1日,一汽-大众发布6月销售业绩。全月整车销售160,110辆(含进口车),同比增长15.1%,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其中,大众品牌单月交付87,048辆,同比激增12.5%,不仅领跑合资阵营,还成为燃油车市场回暖的关键推力。
6月的亮眼答卷,说明一汽-大众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也给了其他车企勇气。
最鼓舞合资的讲演:董修惠谈“合资新力量”
6月10日,在一汽丰田bZ5上市发布会上,一汽丰田销售公司总经理董修惠发布了关于“合资新力量”讲演。该讲演取得了轰动性效果,会议结束后,多家友商负责人向人汽咨询情况并希望拿到讲演稿。
在董修惠的定义下,“合资新力量包含了四个层面的“新”,分别是新用户、新汽车、新营销和新使命”。
当大部分车企仍将首次购车或90后,00后等年轻用户称为新用户,将低价电动智能化汽车称为新汽车、将开直播、打造个人IP称为新营销时,一汽丰田已经跟随行业发展,对这三个词做出了更符合时代的定义。
董修惠提出,所有心态年轻、具有独立思维和主张的人群都是新用户;所有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坚持汽车为普通人而造的汽车都是新汽车;向当下的过度营销宣战的都是新营销。
一汽丰田的目标是,通过对新用户、新汽车、新营销的积极投入,引领合资新力量发展,从过去的“让中国普通消费者开上世界级好车”,成长为“让每一位中国消费者都开上世界级智电新汽车”的合资企业。
人汽点评:
汽车市场正处于秩序失衡的状态,带领车市重回健康发展轨道,既是合资车企触底反弹的机会,也是合资企业的责任。
作为央企旗下的头部合资企业,一汽丰田第一个站出来提出“合资新力量”。
“合资新力量”重新锚定了合资企业价值,指出合资企业应该从技术引进者转型为价值共创者,并提供了转型路径:通过发力新用户、新汽车、新营销,打造出符合当代用户需求的产品,成为让每一位中国消费者都开上世界级智电新汽车的车企。
不止口头说说而已一,一汽丰田也用行动践行了“合资新力量”。
上半年,一汽丰田销售新车377,821台,同比增长16%,再创半年增长新纪录。其中,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近半,TNGA-K平台以上高端车型占比达60%,彰显品牌向上向新的强大动能。
全新bZ5与焕新普拉多成为业绩增长“双引擎”。与此同时,一汽丰田迎来两大里程碑事件:5月第1200万台新车下线,6月销售公司从北京迁至天津。此次搬迁构建研产销一体化机制,大幅提升决策效率。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合资新力量”不仅解答了汽车行业应如何培养出更强大、更具有造血能力的优质企业的问题,还为行业化解暴雷风险,提高中国汽车产业安全做出了贡献。
最具野心的联盟——鸿蒙五界
尊界S800首月大定破6500台,堪称上半年最具震撼力的市场事件。这不仅是一个亮眼的销售数据,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象征——它意味着,中国品牌凭借硬核科技,在长期被传统欧洲豪强垄断的百万级市场,硬生生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
鸿蒙智行的野心远不止于百万级市场。上半年,其“五界”矩阵(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宣告成型,完成了从20万以下入门核心市场到百万超豪华市场的史无前例的全覆盖。这不仅是产品线的扩张,更是生态边界的极致延伸:
向上突破: 尊界S800的成功,标志着其生态触角成功探及行业制高点。
中流砥柱: 问界(M9/M8称霸40-50万级)、享界(S9锁定30万以上新能源轿车第一)在各自细分市场持续领跑,6月鸿蒙智行全系交付52,747辆,登顶新势力月度销冠,成为其庞大生态的坚实基座。
向下渗透: 即将亮相的“尚界”品牌,剑指20万级核心市场。上汽总裁贾健旭的承诺与余承东对产能的叮嘱,无不预示着鸿蒙智行将以体系化能力和成本控制力,将华为的智能化技术大规模“普惠”至主流市场,掀起新一轮格局冲击波。
人汽点评:
鸿蒙智行的2025上半年,是野心与实力共振的狂想曲。尊界S800一鸣惊人,宣告了中国品牌在超豪华领域真正具备了颠覆力;而“五界”矩阵的全覆盖,则展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态化作战图景——从金字塔尖到广袤基盘,鸿蒙智行正试图以技术为矛,体系为盾,构建一个无死角的全域竞争力。
这不仅是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是对汽车产业价值链条的重塑。而中国汽车的野心,已不再满足于跟随,而是全方位的定义与引领。
最柔软的硬核:一个i人营销官的“意外”破圈
从发布第一条短视频到现在,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运营个人视频号已经有近一年时间。
在这一年里,李凤刚发布了60多个视频宣传一汽奥迪,但内容都很“另类”。没有对品牌进行对比,没有对行业的炮轰,而是硬核技术的布道者,向像用户讲解一汽奥迪的各项先进技术。
不炒作、不浮夸,这样的内容似乎缺少噱头,但实际上,李凤刚的每条视频都能收获数千个点赞和转发,不仅局限于B端。
李凤刚视频的破圈证实了一点,即当下用户的对于激进的营销已经“不感冒”,关注点已经转向汽车技术。
这正是一汽奥迪的强项。
李凤刚在过往发布的内容中提到,凡是涉及到安全的创新,一汽奥迪都十分谨慎。
在具有美观性的隐藏式门把手被广泛应用之际,奥迪本着为安全着想,专门设计了内置微动开关的半隐藏式门把手,同时将电子锁与机械锁进行集成设计。确保在发生碰撞断电时,车门仍然能够打开。
秉持着对安全技术的追求,一汽奥迪用户已经扩大到了900万,也带动了李凤刚视频号的破圈。
人汽点评:
汽车行业的内卷竞争正受到越来越多质疑,从卷价格、卷配置到卷营销,各大车企已经脱离了造车本质。
李凤刚视频号的内容和调性对外展现了一汽奥迪的造车初心和发展理念,即不浮躁、不噱头、不内卷,永远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通过技术升级,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汽车。
举一个小例子,工信部发布史上最严电池安全标准后,一汽奥迪早已使用更厚的电芯壳体、优化底部排烟通道和散热设计,预先承诺碰撞后不起火、不爆炸。电池组内部使用的双层绝缘设计,使其在800V架构下实现了行业领先的1000V绝缘标准。
在监管整治虚假宣传、夸大宣传,严抓汽车安全性之际,一汽奥迪追求更高品质的造车理念给其他车企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引领行业走向健康发展道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