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油底壳的基础知识储备

油底壳是引擎下部的一个可拆装部件,它作为曲轴箱的密封外壳,起到贮油槽的作用。油底壳通常由薄钢板通过冲压工艺制成,对于形状复杂的油底壳则采用铸铁或铝合金浇铸。油底壳位于曲轴箱的下半部分,也被称为下曲轴箱。其主要功能是封闭曲轴箱,防止杂质进入,同时收集和储存发动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并帮助散发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在油底壳内部,装有稳油挡板,以减少柴油机颠簸时油面的震荡和激溅。这有助于润滑油中杂质的沉淀。在油底壳的侧面,装有量油尺,用于检查油的数量。此外,在油底壳的最低点还装有放油螺塞,以便进行油的更换和排放。

汽车发动机油底壳的基础知识储备-有驾

油底壳的种类

油底壳可分为湿式和干式两类。在了解油底壳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白两个概念:飞溅润滑和压力润滑。飞溅润滑是指通过曲轴的旋转,带动油底壳内的机油,使其飞溅到发动机的摩擦表面,从而实现润滑作用。而压力润滑则是利用机油泵抽取机油,并以一定压力将机油送到需要润滑的部件上,起到保护作用。

汽车发动机油底壳的基础知识储备-有驾

湿式油底壳是一种常见的汽车油底壳类型。由于其内部的曲轴曲拐和连杆大头设计,使得在发动机运转时,它们会每周浸入油底壳内的润滑油中一次,从而实现润滑功能。这种润滑方式被称为飞溅润滑,因为随着曲轴的高速旋转,曲拐每次高速浸入油池内都会激起油花和油雾,对曲轴、连杆以及轴瓦进行润滑。

对于湿式油底壳,润滑油的液面高度至关重要。如果油面过低,曲轴曲拐和连杆大头可能无法充分浸入润滑油中,导致润滑不足,影响曲轴、连杆和轴瓦的顺畅运行;而如果油面过高,则可能导致整个轴承浸入油中,增加曲轴的旋转阻力,进而影响发动机性能。此外,过高的油面还可能导致润滑油容易进入气缸燃烧室,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发动机烧机油、火花塞积碳等。

这种润滑方式结构相对简单,无需额外的机油箱。然而,需要注意车辆工作的倾斜度不宜过大,否则可能因断油或漏油导致严重的机械故障,如烧瓦拉缸事故。

汽车发动机油底壳的基础知识储备-有驾

2.干式油底壳

干式油底壳被广泛应用于赛车引擎中。它不同于传统的湿式油底壳,并不在油底壳中储存机油。而是通过在曲轴箱的摩擦表面设置量孔,以压出机油进行润滑。由于干式油底壳取消了机油储存功能,使得油底壳高度大大降低,进而降低发动机高度。降低重心有助于提升操控性,这是其主要优势。相较于湿式油底壳,干式油底壳避免了因激烈驾驶而产生的一系列不利现象。

然而,干式油底壳的润滑压力完全依赖于机油泵,其动力来源于曲轴的转动,通过齿轮连接。虽然湿式油底壳发动机也需要机油泵为凸轮轴提供压力润滑,但所需压力较小,机油泵动力需求也较少。然而,在干式油底壳发动机中,润滑压力需求较大,机油泵尺寸也更大,因此动力需求更多。这类似于机械增压发动机,机油泵会消耗发动机的一部分动力。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增加,摩擦部件的运动强度增大,需要的润滑油增多,机油泵需提供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对曲轴动力的消耗也相应增加。

虽然这种设计在赛车发动机中应用广泛,但并不适合普通民用车发动机。因为这会损失一部分发动机动力,影响动力输出和经济性。因此,干式油底壳通常只配备在大排量或大功率的发动机上,如为激烈驾驶而设计的跑车。以兰博基尼为例,其采用干式油底壳设计,以提高极限润滑效果并降低重心。虽然功率有所损失,但可通过提高排量来弥补。对于经济性考量,对于这类车型而言并非首要关注点。

汽车发动机油底壳的基础知识储备-有驾

油底壳的升级与改装

对于了解汽车知识的朋友们而言,润滑油堪称发动机的血液,是确保车辆正常运行的命脉所在。发动机部件以金属材料制成,若无充分润滑,金属间的摩擦将导致部件损坏,且这种损害往往是永久性的。因此,润滑系统的作用至关重要,它需在部件上形成一层油膜来保护零部件。

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润滑油的温度对发动机的工作状态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维持良好的润滑油温度,才能确保油膜、粘度和油压处于最佳状态,进而保护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实践经验表明,如果润滑油温度过高,短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足以使金属熔化,从而造成机件损坏。

除了润滑油本身,润滑系统中其他零部件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对油底壳的改装已成为许多汽车爱好者追求的改装项目。锻造散热油底壳和锻造格栅类油底壳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且比原车油底壳更坚固、更轻便,外形也更美观。这样的改装不仅能提升发动机的性能,还能增强车辆的整体美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