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摩托车现身部分县城:起步价五六元 专家建议纳入监管体系
"县城打车5块钱就能跑2公里,这价格比网约车便宜一半!"在湖南桂阳县街头,刚下班的王女士熟练地扫码解锁一辆共享摩托。这个被网友称为"肉包铁"的出行方式,正在广东乐昌、湖南桂阳等县城悄然兴起,日均接单量突破千次。
一、五块钱跑全城的秘密
打开手机小程序,定位、下单、接单——操作流程和网约车完全一致。起步价5元跑2公里,超出的每公里加价不超过1元。在县城这种方圆五公里就能逛遍城区的地方,这种定价几乎覆盖了八成出行需求。
广东乐昌的彭师傅边擦头盔边说:"现在每天能接十几单,平台抽成10%。"他的红色踏板摩托刚加装了后座储物箱,专门用来放备用头盔。像他这样的注册司机,仅桂阳县城就有三百多人。
二、安全与监管的"真空地带"
虽然平台要求司乘双方必须戴头盔,但记者发现仍有司机把备用头盔放在车筐里当摆设。更棘手的是,当被问及营运资质时,桂阳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坦言:"摩托车载客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目前确实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
这种监管空白导致各地政策五花八门:郑州从2019年就全面封杀电动摩托车载客,而日喀则去年刚出台专门打击摩的牟利的规定。但在多数县城,交警只管查超载和头盔,运管部门又拿不出执法依据,形成了"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尴尬局面。
三、专家开出"治病药方"
南开大学陈兵教授指出关键矛盾:"不能简单扣非法营运的帽子,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他建议采取"观察期+试点"模式,先允许平台收集运营数据,待摸清真实需求后再制定规则。比如要求平台实时上传行车轨迹,强制购买乘客意外险,这些技术手段现在就能落地。
更现实的方案是参照网约车管理经验。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付建主任透露,未来可能要求平台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证》,驾驶员需持双证上岗。目前已有平台在测试人脸识别系统,每次接单前都要扫描司机证件。
四、县城出行的"生存智慧"
在公交车半小时一班、出租车动不动拒载的县城,网约摩托成了性价比之王。刚在乐昌跑单的李师傅算过账:从汽车站到工业区4公里收费7块,比黑车便宜3块,比出租车快10分钟。这种"微出行"模式恰好填补了公共交通的空白区。
不过安全隐患始终如影随形。有乘客吐槽:"坐过一次再也不敢了,司机为赶时间直接闯红灯。"平台虽然宣称装有GPS监控,但在实际操作中,超速警报经常被司机手动关闭。
五、未来可能的三条出路
规范化改造:给合规车辆发放专属牌照,像管理出租车一样设定服务标准
保险兜底:强制平台购买百万级乘客险,目前已有企业试点"摔倒即赔"服务
技术升级:加装智能头盔和车载摄像头,用AI实时监测危险驾驶行为
国际智能运载协会张翔教授说得实在:"与其让黑摩的在地下野蛮生长,不如给它们发张身份证。"随着多地开始探索摩的年检制度和驾驶员星级评分,这个草根行业或许能闯出条阳光大道。
夜幕降临时分,桂阳县城的摩托大军又亮起了接单灯。这些穿街走巷的"铁骑"能否跑出合规化未来,既考验管理智慧,更关系着千万县城居民的出行安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