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买车已经不能光看个外形、掂量下配置了。这年头汽车发布会,往往比手机都热闹,参数表比卷纸还长,灯珠能用到成千上万颗,车里头屏幕多得像进了KTV,随便一个SUV,科幻感爆棚。最近华为乾崑智驾ADS4.0赋能,传祺向往S9上市,22.99万起售,这事情怎么看?
首先,谁能想到咱们开个车,现在不用“油门刹车方向盘”这些老把式说话了,聊起来都是“激光雷达、毫米波、智驾芯片”。汽车的本质早就悄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前“能拉人能装货”的交通工具,升格到“家用智能终端”,甚至搞成带轮子的充电宝。
你看到向往S9那一堆参数,一定会纳闷,为什么现在SUV都喜欢搞得跟太空舱似的?说白了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外观一改过去大五座的朴素风,变成融合硬朗大气、时尚精致,用极简流线和各种灯光氛围冲击你的审美。“封闭格栅,贯穿式LED灯带,2592颗高功率LED灯珠、毫米级点阵控光...”这不是美颜相机才有的吗?灯光武装到牙齿,科技感拉满。问题在于,灯珠越多,是安全感越强,还是有点自我感动?晚上开回家都快失眠了,怕亮瞎别人不怕亮瞎自己。
外形变态精致没毛病,但我们要问自己,这些设计语言与灯带武装到极致的科技感,到底是给谁看的?你是买车给家里用,还是买来摆拍发朋友圈?其实很多年轻人的购车心理,不就是图个“面儿”,开回小区对门邻居都得多看两眼。但面子背后,是不是实用,就得重新考量。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往朋友圈晒的。
好,咱再看性能。1.5T插电混动,还能三种用法:纯电、插混、增程,最大综合功率能飚到368kW,官方零百加速5.8秒,续航模式能混能油能电,油电联手跑超1200公里,城市通勤252公里完全靠电就能搞定,这确实是一步一个台阶——真正把续航焦虑打败了。可是咱老百姓有几个能一天跑1200公里?
这里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新能源SUV到底为谁而生?谁才是真正受益者?对大多数家庭来说,短途通勤是刚需,长途出行一年顶多三五趟。如果你把所有购车预算都砸在花里胡哨的性能和续航上,是不是一种资源溢出和浪费?还是说,这事就是“有焦虑的买个抗焦虑的”,反正配置给你拉满,你开不满也能用个心安。
还有全新的智能驾驶系统。华为乾崑ADS4.0助阵,192线激光雷达,11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还有三大毫米波雷达。车位到车位无断点辅助驾驶,收费闸机自动通过,各种环岛、怪型红绿灯都能识别,160多种车位类型,覆盖率95%,遥控泊车、离车泊入……问题来了,谁能保证这些智驾系统误判率永远为零?你能全程信任它吗?
我们周围已经见过太多“高阶智驾”翻车事件,手机厂商和汽车厂商打嘴仗不少,结果最后是谁埋单?还是消费者。智能驾驶不是不能用,但别把它神话,一旦你真把命交给CPU和算法,出了问题只能自认倒霉。“辅助”是没毛病的,但“完全接管”得悠着点,别太当真。
当然你不得不承认,像华为、宁德时代这些公司入局汽车行业,就跟当年苹果做手机一样,改变了游戏规则。高阶自动驾驶、动力系统、电池续航,这些都是技术力的体现。但回到根本,一辆家用SUV真的需要那么多冗余科技吗?我们是不是应该搞清楚生活的优先级?有些家庭,买辆车最重要的是坐得舒服、开得省心、修得方便,而不是每秒钟开过一道激光,抬头能看八块屏幕。
说到屏幕,这车里竟然塞了六块,各种仪表、中控、AR-HUD、吸顶娱乐屏、尾灯灯语屏,寸数从9到27英寸不等。这种“多屏联动”,真的让你体验到了未来还是让人眼花缭乱?开个车,感觉像坐在太空舱,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独立娱乐空间。想一想,这到底是对家庭关系的促进,还是大家一起变成低头族?你愿意回头陪孩子聊会天,还是让他们钻到后排吸顶娱乐屏,用屏幕隔开彼此?
科技感拉满的结果,其实就是把日常出行生活变得更“可控”,但也变得更“孤独”。这些年我们狂热追逐“智能化”,也许是因为现实世界不够智能,只有把所有权利交给算法,才觉得自己在掌控一切。但真相是,再多的控光技术、再快的油电协同、再强的智驾芯片,都替代不了家人的陪伴和生活的温度。
换个视角想想,车企们其实非常懂消费者心理。你觉得贵,他们就给你加料,2399颗灯珠不够,给你搞成2592颗;你担心续航,他们索性把混动能耗、增程效率、双电机四驱通通塞进来,还把电池买到宁德时代顶配,续航直接拉满;你不满意外观,他们就融入藏锋于润这套设计语言,让你感觉跟别人不一样。最终22.99万的价格,还让你感觉“占了大便宜”。
但你想过没有,这种“配置溢出”,是不是让人买车变成了买情绪?我们其实并不真正关心那根灯带有多长,续航能有几公里,我们在乎的是,比邻居家、比朋友圈、比同事的那种“优越感”。现在买车已经不再是为了解决出行难题,而是解决焦虑、满足虚荣心。这种转变,是消费主义的胜利还是技术进步的倒退?
再说回这场发布会。传祺向往S9集齐了华为乾崑、宁德时代、智电四驱三大科技阵营,说白了就是拉帮结派,拼的是技术也拼的是品牌号召力。你去看汽车圈,有点像以前电视圈玩组团出新款,总得拉几个流量大佬撑销量。但你仔细思考,这种“结盟模式”,是不是制造了更多的壁垒?以后修个车换个零件,找谁沟通?是华为、是广汽、还是电池厂商?跨界搞联合的好处有,但也带来新的维护难题,消费者未必都搞得明白。
当然,也有乐观的地方。这种升级让国产车确实比以前“老三样”迈出了新台阶,动力、智驾、电池各种性能都不虚。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个良性刺激。车厂不得不推陈出新,我们的选择多了,技术溢价逐渐转化为体验溢价——你花的钱买的是未来感。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些技术是不是可持续?是不是真的服务于家庭生活?还是只是躁动之下的昙花一现?
最后我觉得,买车还是得回归常识。技术是好东西,但别让需求被技术干扰了初心。车,最重要是安全、舒适、体验靠谱。那些灯珠、雷达、屏幕、续航、加速,都是锦上添花,别让“科技力”替换掉生活里最有温度的“人情味”。你愿意为2592颗灯珠买单,还是愿意花时间和家人路上说几句真心话?科技进步只是一种手段,生活才是目的。如果我们被参数绑架了选择,也许会在万千灯光里丢了自己的方向。
至于传祺这辆向往S9到底值不值,看个人需求。但无论选什么车,千万记得一件事:别让智能成了唯一的追求,也别让炫酷成了独一无二的理由。理性选车才是正道,别让“向往”只停留在参数表里。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