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安UT月销5000台惨淡收场,肖勇的“爆款誓言”彻底落空! 下个月上市的i60带着增程和纯电双版本前来救场,广汽埃安的品牌困局和渠道短板,让这款新车还未上市就蒙上阴影。
埃安UT在2月份上市时,广汽埃安副总经理肖勇曾公开表示:“月销不过万都不算爆款。 ”然而现实数据狠狠打了脸。 6月份埃安UT销量仅为5346台,整个生命周期最高月销量始终在5000台左右徘徊。 对比同期比亚迪海鸥月销3.39万台、吉利星愿3.24万台的数据,埃安UT的销量还不到头部竞品的六分之一。
埃安UT上市前宣传的“累计订单超3.4万台”与实际销量形成巨大反差。 多位消费者反馈,官方主推的6.98万入门版根本买不到,销售渠道强制引导消费者选择8万以上的中高配车型。 这种“低价引流”的销售策略在10万以下价格区间尤其致命,直接导致大量潜在客户流失。
在产品参数上,埃安UT本不逊色。 4270mm车长和2750mm轴距带来越级空间,440L后备箱可扩展至1600L,100kW夸克电驱和最高420km续航都属于主流配置。 营销策略出现严重偏差官方重点宣传的“中欧双五星安全”在低配车型上缩水成2个安全气囊,而竞品吉利星愿6.88万起就标配4气囊+侧气帘。
广汽埃安的网约车标签成为转型绊脚石。 2024年埃安B端销量占比高达30%,虽然公司计划2025年降至25%,“出租车专用车”的刻板印象已经深入C端消费者心智。 在社交平台上,经常能看到家庭用户吐槽:“买埃安容易被误认为是跑滴滴的。 ”
渠道建设滞后同样制约销量。 埃安推行“BC端渠道分离”策略,面向普通用户的体验中心覆盖不足。 有河北消费者反映,想看实车需要驱车百公里到省城,而同价位的比亚迪、吉利在县城就有4S店。 这种渠道差距直接转化成了销量差距。
即将在11月上市的AION i60被寄予厚望。 这款紧凑型SUV长宽高分别为4685/1854/1660mm,轴距2775mm,采用封闭式前脸和贯穿式灯组设计。 最引人注目的是同时提供增程和纯电双版本,这是埃安首次在主流价位尝试多动力路线。
增程版搭载1.5L星源增程系统,配备29.165kWh磷酸铁锂电池,纯电续航160公里。 纯电版提供400km、530km、650km三种续航版本,驱动电机功率分别为150kW和165kW。 这种配置针对有续航焦虑的三四线城市用户。
i60的定价策略暗藏风险。 预计14万左右的起售价虽然低于同尺寸竞品,却正好撞上比亚迪元PLUS、哪吒U等车型的降价区间。 元PLUS近期官降2万后入门价降至11.98万,哪吒U部分车型甚至下探到10万以内。
电池供应商选择暴露成本压力。 i60采用中创新航电池而非行业龙头宁德时代,这虽然能降低制造成本,消费者对二线电池品牌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存疑。 在电动车论坛上,已有潜在用户表示:“宁愿多花1万买宁德时代电池的车。 ”
设计语言雷同带来审美疲劳。 i60的外观与现款AION V高度相似,只是在前脸灯组细节处做了调整。 这种“套娃式”设计引发消费者吐槽:“远看还以为是AION V改款,缺乏新鲜感。 ”
埃安的充电网络优势难以弥补产品短板。 截至8月,埃安自建快充桩达1.5万根位居行业第一,基础设施优势需要与产品力形成合力。 i60低配版400km续航在冬季实际续航可能仅300km左右,对于有跨城需求的用户仍然不够。
经销商信心不足影响终端推广。 埃安UT的库存压力尚未完全消化,部分经销商对i60的进货态度谨慎。 有华南地区经销商透露:“现在店里还有3个月的UT库存,厂家强压i60配额可能会引发渠道反弹。 ”
品牌溢价能力弱化价格战空间。 相比比亚迪拥有三电技术标签、吉利背书沃尔沃安全基因,埃安缺乏独特的品牌记忆点。 在价格战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i60若不能快速建立差异化卖点,极易陷入降价换量的恶性循环。
竞品换代节奏加快形成压制。 比亚迪元PLUS即将迎来大改款,哪吒U计划在年底推出续航超600km的新版本。 这些动作都发生在i60上市前后时间窗口,直接分流市场关注度。
供应链成本控制考验品控底线。 为达成14万以内的目标售价,i60在内饰用料和智能配置上做出妥协。 实车显示其中控屏黑边较宽,车机芯片采用上一代产品,这些细节在对比试驾中容易被放大。
渠道改革进度滞后于产品推出。 埃安计划中的B端/C端品牌分离战略尚未完全落地,i60上市后仍将沿用现有混合销售渠道。 这意味着网约车司机和家庭用户可能在同一展厅看车,模糊品牌定位。
消费者对隐藏式门把手的抵触情绪升温。 i60延续了埃安车型的隐藏式门把手设计,近期某品牌门把手冻住事件引发广泛讨论。 在北方市场,这种设计可能成为实际使用中的痛点。
增程版本的油耗表现存在变数。 虽然官方宣称i60增程版纯电续航160km,亏电状态下1.5L发动机的实际油耗数据尚未公布。 参考同类增程车型,亏电油耗往往比宣传值高出15%-20%。
预售订单数据含水量需要警惕。 埃安UT前期3.4万订单最终转化率不足20%的教训表明,厂家公布的预售数据需要打折看待。 i60若重蹈“订单注水”覆辙,将消耗市场信任度。
售后服务网络承载能力面临考验。 埃安现有服务体系主要围绕网约车高频次保养设计,对于家庭用户关注的个性化服务响应较慢。 有车主抱怨:“保养排队两小时,维修配件要等一周。 ”
二级市场保值率数据形成负面循环。 某二手车平台数据显示,埃安车型三年保值率仅为52%,低于行业平均60%的水平。 这种贬值速度直接影响首购用户的决策信心。
媒体试驾反馈暴露产品细节问题。 提前接触试装车的媒体指出,i60在低速过坎时悬架有余震,风噪控制不如同价位竞品。 这些动态体验短板很难通过参数表呈现,却直接影响购买决策。
经销商返利政策导向短期行为。 为冲刺销量,埃安给经销商设置的高额返利与库存深度挂钩,这导致部分经销商为拿返利盲目囤车。 某东部地区经销商坦言:“现在卖车基本不赚钱,就靠厂家返利撑着。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