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车内卷严重,海外市场独霸,日媒感叹对手难寻

最近,日本媒体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说咱们中国的电动汽车,在国内市场那是高手云集,竞争对手数都数不过来;可是一旦走出国门,真正的对手其实只有一个。

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玄乎,这个唯一的对手究竟是谁?

是特斯拉这样的行业标杆,还是大众、丰田这些传统汽车巨头?

中国电车内卷严重,海外市场独霸,日媒感叹对手难寻-有驾

其实,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也更贴近生活。

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品牌,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力量,那就是各个国家市场里,当地人实实在在的生活习惯、气候环境和消费心理。

这事儿咱们得从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说起,一个火热,一个冰冷,对比之下,道理就全明白了。

先看火热的东南亚。

如果你现在去泰国的曼谷或者印尼的雅加达,会发现一个现象:满大街跑的网约车里,中国品牌的电动车越来越多,像比亚迪、哪吒、五菱,已经成了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很简单,因为咱们的车企读懂了当地老百姓心里那本最实在的经济账。

对于一个泰国的网约车司机来说,他买车最关心的是什么?

不是零百加速有多快,也不是车机屏幕有多炫酷,而是这辆车能不能帮他更快地赚钱回本。

中国电动车恰好完美地满足了这一点。

首先,车价本身就很有竞争力;其次,用电的成本比烧油便宜太多了。

一天活跑下来,省下的油钱就是实打实的利润。

中国电车内卷严重,海外市场独霸,日媒感叹对手难寻-有驾

所以,比亚迪的ATTO 3(也就是国内的元PLUS)能在泰国一度卖到断货,甚至在2023年拿下了泰国纯电车市场接近四成的份额,这背后不是靠天花乱坠的宣传,而是靠用户口口相传的实惠。

同样的故事在印尼上演得更加淋漓尽致。

上汽通用五菱推出了一款名为Air ev的小型电动车,直接用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横扫了印尼小型电动车市场超过八成的份额。

这种简单直接、主打性价比的策略,让那些还在慢悠悠调整产品线的日本车企措手不及。

过去几十年,东南亚一直是日系车的“后花园”,但现在,中国电动车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硬生生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甚至在更远的新西兰,2023年的年度纯电车销量冠军也被比亚迪ATTO 3摘得。

这些成功案例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在这些市场,只要你抓住了用户最核心的“省钱”和“实用”需求,就能赢得市场。

然而,当我们把视线转向欧洲,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

按理说,出口到欧洲的中国电车,技术水平和产品力都更高,比如先进的电池技术、更长的续航里程,但为什么反而在市场上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呢?

甚至出现了欧洲一些港口堆满了待售的中国品牌电动车的尴尬场面。

问题就出在对那个“唯一对手”——本地化需求的理解上。

首先是气候的挑战。

中国电车内卷严重,海外市场独霸,日媒感叹对手难寻-有驾

比亚迪引以为傲的刀片电池,在国内大部分地区表现优异,充电快,续航扎实。

可一旦到了天寒地冻的北欧,情况就变了。

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环境下,电池的化学活性会大幅降低,续航里程凭空减少三分之一是很常见的事。

对于一个习惯了汽车作为家庭主要交通工具的欧洲用户来说,这意味着巨大的里程焦虑和不便。

你宣传的实验室数据再好看,一到冬天就掉链子,这就触碰了用户对“可靠性”这条底线。

其次是用户习惯的鸿沟。

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他们习惯了上车就把手机连接到CarPlay或Android Auto,用熟悉的谷歌地图导航,用Spotify听自己收藏的歌单。

当他坐进一辆搭载了很先进但却不兼容CarPlay的中国电车时,会感到一种数字生活上的“隔绝”。

这不是技术不好,而是生态系统不匹配。

这种小细节,却可能成为消费者最终放弃购买的决定性因素。

再举一个更实在的例子,欧洲家庭对儿童安全座椅的安装极为重视,ISOFIX接口是否标准、位置是否便利,是他们购车时一定会检查的。

你把电池做得再安全,通过了各种严苛的穿刺测试,固然值得称赞,但如果一个父亲发现费半天劲都装不好自己孩子的安全座椅,那这辆车在他心里的分数就会大打折扣。

中国电车内卷严重,海外市场独霸,日媒感叹对手难寻-有驾

对他而言,日常使用的便利性和孩子的安全,比那些极限测试中的数据来得更重要。

最后,还有一层无形的壁垒,那就是根深蒂固的品牌忠诚度和市场保护。

对于很多欧洲人来说,购买大众、宝马、雷诺这些本土品牌,不仅仅是买一辆车,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对本国工业的支持。

当本土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中感到压力时,政府也可能会通过关税等政策手段来保护它们。

这种由情感、文化和政策交织而成的壁垒,比任何技术上的差距都更难逾越。

更有意思的是,在某些特定市场,商业逻辑甚至被地缘政治所改写。

比如在俄罗斯,由于众多西方车企的撤出,市场上出现了巨大的空白,这让长城、奇瑞等中国品牌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增长,利润翻倍。

这种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地缘政治变化带来的机遇,而非单纯的产品力竞争。

在中东,沙特的主权财富基金投资中国的电池技术,他们更看重的是成本控制和大规模生产能力,以服务于其国家经济转型的宏大战略,这与普通消费者的购车考量完全是两回事。

所以,回过头来看日媒的那个观点,就非常清晰了。

中国电动车出海,在国内市场是和成百上千的同行比拼技术、价格和营销。

而在国外,真正的较量,是与当地市场的气候、文化、习惯、法规乃至地缘政治进行的一场深度对话。

在东南亚,我们用“性价比”这张牌说通了;但在欧洲,我们需要学会用“同理心”去沟通。

这要求我们的车企,不能只做一个埋头研究技术的“理工男”,更要成为一个能洞察人心、体贴入微的“生活家”。

从实验室里的数据冠军,到真正融入全球各地用户的生活,这条路依然漫长,但这恰恰是中国品牌从“产品出海”走向“品牌全球化”的必经之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