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能汽车在路口沉默 我的问界M9与一次未完成的通行
那盏绿灯亮得刺眼。前车已缓缓驶离。我的问界M9却像被施了定身法——稳稳停在停止线后,一动不动。手指轻搭方向盘,等待系统自己“醒”来。三秒。五秒。十秒。最终,还是我接管了车辆。这已是本周第二次。
这不是个例。
华为ADS 3.3智驾系统。四颗激光雷达。三十二个传感器。这些参数在发布会上赢得掌声。但在真实路口的这一刻,它们集体沉默了。系统表现堪称优秀——对突然切入的车辆、不规则行走的行人,它都能优雅应对。偏偏在最简单的“绿灯行”场景,它选择了最保守的应对:静止。
为什么?
我与技术朋友深聊。问题可能出在这里。智驾系统在面对路口时,会进入高度警觉状态。当前车缓慢刹停,系统判定为“危险可能发生”。即使前车离开、信号灯为绿,系统仍停留在“危险未解除”的逻辑中。它需要更明确的“安全信号”——可能是前车已驶出足够距离,可能是更长时间的道路清空确认。过度谨慎成了通行障碍。
这不是问界独有。所有智能驾驶系统都在经历这样的成长烦恼。
技术文档不会告诉你的是:智驾系统本质是“概率游戏”。它计算千万种可能,选择风险最低的方案。在复杂路口,系统宁愿误判为“危险持续”,也不冒险通过。对人类驾驶员来说理所当然的“绿灯行”,对AI却是亿万次计算后的谨慎决策。
我们正处在过渡期。人机共驾的模糊地带。你相信技术,技术却突然“退缩”。那一刻的困惑,比完全的失败更让人失落。
但转念一想——这种“过度谨慎”何尝不是负责任的表现?在系统无法100%确认安全时,将控制权交还人类。它没有冒险,没有猜测。它选择了最稳妥的路:等待你的判断。
问界M9的这次沉默,让我看到了技术背后的思考逻辑。它不是故障,而是设计哲学。在无法确保绝对安全时,不做任何决策——这或许是当前阶段最智慧的选择。
我的小胖9依然每天陪伴。我依然会开启智驾领航。只是在接近路口时,手会更自然地靠近方向盘。这不是不信任,而是默契。我知道它会在99%的场景中完美表现,也接受那1%需要我接手的时刻。
技术的成长需要时间,也需要我们的耐心。下一次路口等待,或许就是它突破的时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