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值得咱们普通老百姓坐下来聊一聊。
咱们现在走在马路上,是不是觉得国产新能源车越来越多了?
什么理想、蔚来、小鹏,还有华为加持的问界,那势头真是猛,感觉大街小巷都快被它们占领了。
按理说,卖得这么好,这些车企的老板们应该都乐开了花才对。
可最近一份叫中汽数研的机构发布的数据报告,就像一盆冷水,把这股火热的劲头给浇得有点凉。
这份报告统计了今年1到7月,各大新势力车企的年度销量目标完成了多少。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大部分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比如理想、蔚来、深蓝、极氪这些,忙活了大半年,任务进度条才走了大概三分之一,都在30%到35%这个区间里挣扎。
最敢说的鸿蒙智行,年初立下了卖一百万辆的宏伟目标,结果七个月过去,只卖了二十四万多辆,完成率连四分之一都不到。
这就奇怪了,明明感觉销量不错,怎么离自己定的小目标差了这么远呢?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这些企业太乐观了,还是市场发生了我们没注意到的变化?
咱们先得说说这些新势力车企是怎么火起来的。
他们刚出现的时候,打法就和那些传统的老牌车企完全不一样。
他们不跟你聊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我们听不太懂的东西,而是给你讲一个全新的故事,叫“智能汽车”。
他们说,未来的汽车不仅仅是个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个长了轮子的智能手机,能跟你聊天,能自己开车,还能帮你控制家里的电器。
这个故事讲得特别吸引人,一下子就让大家觉得,开这种车才叫跟得上时代,特别酷。
可是,故事讲得太美好,现实往往就有点跟不上了。
比如,很多品牌在发布会上宣传的“全自动驾驶”,说得神乎其神,好像你买了车就能彻底解放双手。
但实际上,咱们国家的技术和法规都还没到那一步,车主买回家一用才发现,所谓的自动驾驶,还得你时刻盯着,一不留神就可能出问题。
有车主开玩笑说,看广告以为是科幻大片,自己开起来才发现是部需要提心吊胆的纪录片。
这么一来,大家心里就犯嘀咕了,感觉宣传和实际体验差距太大,信任感就慢慢被消耗掉了。
当“智能”这张牌有点打不动的时候,他们又想出了新招,叫“生态”。
这个词听着挺高级,其实说白了,就是想学手机厂商那套,让你用了他的车,最好再把他们家的手机、平板、智能手表全买了,把你牢牢地绑在他们的产品圈子里。
他们还搞出“车家互联”的概念,说你的汽车是未来智能生活的中心,听起来特别有未来感。
可实际用起来呢?
很多车主都反映,车上的智能系统,能用的软件没几个,操作起来还特别别扭。
至于坐在车里遥控家里的扫地机器人这种功能,除了刚买车时新鲜两天,跟朋友炫耀一下,平时根本想不起来用。
这种为了捆绑而捆绑的“伪需求”,并没有真正打动消费者。
企业花了大价钱去做营销,结果市场反应平平,销量上不去,年初定的那个高目标,自然就成了空中楼阁。
目标定得太高,不光是完不成会有点尴尬,它还会带来一系列更严重的问题,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倒一大片。
你想想,为了完成一个不切实际的销量目标,企业会怎么做?
肯定是要拼命扩大生产。
于是,他们就会提前跟上游的供应商,比如电池厂,签下大量的订单,把产能先锁定下来。
这就像你预估自己饭馆生意会爆满,提前买了一仓库的菜。
结果客人没来那么多,车没卖出去,那些高价买来的电池就堆在仓库里,占着资金,供应商还天天催着要货款。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生产线闲着也是成本,卖不出去又没钱进账,想找人投资,人家一看你这销量完成率,也不敢轻易投钱。
企业就被自己当初吹下的牛给套牢了,动弹不得。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产品更新换代太快了。
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太激烈,大家都在拼速度,恨不得半年就出个小改款,一年就换一代新车。
这种“互联网速度”用在汽车上,其实是把双刃剑。
对于老车主来说,自己刚买半年的车,转眼就成了旧款,心里肯定不是滋味,感觉自己像被割了“韭菜”。
而对于想买车的新用户来说,看到这个更新速度,心里也会犹豫:“我是不是再等等?说不定下个季度就有功能更强、价格更便宜的新款了。”这一等,一观望,销量就又受影响了。
这种急功近利的策略,虽然短期内能制造话题,但长期来看,对品牌口碑和用户的忠诚度都是一种伤害。
为了冲销量,渠道扩张也变得很激进。
很多品牌一边自己开直营店,一边又招加盟商,想尽快把销售网络铺开。
想法是好的,但管理能力没跟上,就容易出乱子。
比如价格体系,直营店一个价,加盟商为了清库存可能就私下降价,导致市场价格非常混乱。
咱们老百姓买东西,都怕买贵了,一看这价格乱七八糟,就更不敢轻易出手了,宁愿多看看、多比比。
结果就是,大量的车积压在经销商那里卖不出去,终端销量上不来,报表上的那个目标完成率,自然就很难看了。
那么,面对这种困境,这些新势力车企该怎么办呢?
其实,不妨放慢脚步,回头看看那些经历过上百年风雨的传统汽车巨头是怎么做的。
他们身上有一种“守拙”的智慧,值得学习。
你看奔驰,为了一个我们现在觉得很普遍的安全气囊,花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去研发和完善,反复进行碰撞测试,打磨每一个细节。
宝马,快一百年了,还在精心调校它的直列六缸发动机,就是为了追求那种极致的平顺感。
丰田,二十多年就专注做混合动力,把一套THS系统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大众也是,一个DSG变速箱,用了十几年时间去改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这些“老师傅”们,不是不懂得营销,而是他们更明白一个道理:汽车这个东西,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是个要用很多年的大件商品,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浮躁。
他们那种“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固执,在今天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看起来好像有点“笨”,但这恰恰是造车的根本。
反观我们的一些新品牌,上市没多久就喊着要对标百万级的豪车,结果连最基本的驾驶感受,比如高速拐弯时方向盘的稳定性,都还没做好。
有的品牌喜欢堆砌硬件,车上装好几个激光雷达,就说自己最智能,却可能忽略了最基础的安全设计。
消费者最终愿意掏钱的,是一辆能“开十年不出大毛病”的可靠座驾,而不是一个“听起来很酷但明年就过时”的概念。
这份销量目标完成率的报告,其实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浮华背后的现实。
对于我们的国产新能源车来说,前期的冲刺跑得很快,但接下来的淘汰赛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只有告别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真正沉下心来,把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可靠性做到极致,用实实在在的好口碑去填补当初吹下的牛,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在这场竞争中真正地走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