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盯了直播间小半年,觉着那车行老板人模狗样的,四万块大洋砸下去,在杭州阿斌车行精品馆提了辆二手哈弗M6。
谁知到手没几天,这车就露了馅儿,疑似“带伤上岗”还“洗过澡”,妥妥的事故+泡水嫌疑。
找老板理论,老板也“云淡风轻”地回应了,但这账,一时半会儿还真算不清。
这事儿,是不是透着股赛博朋克的味道?
一方面,现在直播带货,简直是万物皆可售,连二手车都敢往直播间里怼,仿佛啥都能“云监工”。
另一方面,买家觉得信任是磐石,卖家觉得利润是命脉,这信任一旦坍塌,那可真是烽烟四起。
咱们先缕清这茬。
李先生咬定,车行当时是拿“准新车”忽悠他的,压根没提过事故。
结果验明正身,又是遭过殃,又是疑似进过水。
他要求退一赔三,车行老板只愿意打折回购,或者给发动机续个命。
车行老板呢?
他振振有词,说“查博士”的报告未必靠谱,事故车也有法律红线,磕磕碰碰不算。
而且他还叫屈,说自己卖这车才扒拉了四千五,血亏。
最重要的是,他强调自己有拥趸,得顾及羽毛,所以才愿意息事宁人。
这事儿就僵在这儿了。买家觉得被涮了,卖家觉得没使诈,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里头,有几个梗挺耐人寻味。
第一,二手车市的“信息黑洞”问题。
这几乎是老生常谈。
买家对车况两眼一抹黑,只能指望卖家的花言巧语和第三方背书。
可是,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含金量又是个问号,就像车行老板说的,雁过拔毛的检测机构,报告是不是字字珠玑?
第二,直播带货营造的信任泡沫。
李先生观望了半年才敢下手,可见他对车行老板是有几分信赖的。
这种信赖,是建立在直播间的插科打诨和老板的人设包装之上的。
但问题是,人设这玩意儿,掺了多少水,谁又能保证?
第三,对“事故车”的界定。
车行老板撂下一句,理赔六千块的事故车,马路上十有八九。
这话听着刺耳,但也道出了实情:小修小补是常态,但什么样的事故才算伤筋动骨,影响车价,需要明明白白地告知?
归根结底,这就是一场信任滑铁卢。
李先生笃信了直播间里的滤镜,结果发现货不对路; 车行老板觉得蝇头小利,不想背负过多的干系。
这件事背后,是整个二手车交易生态的规范困境。
如果信息披露更充分,检测更具公信力,监管更严丝合缝,或许就能扼杀类似的纷争。
有人说,李先生太傻白甜,买二手车就得抱着踩雷的觉悟。
也有人说,车行老板太贪得无厌,赚黑心钱。
但我觉得,这件事更像是一面哈哈镜,映照出二手车市的魑魅魍魉。
单凭这一个瓜,就足以窥见问题的复杂性。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板子打在“买家智商欠费”或“卖家良心喂狗”时,是否忽视了二手车交易机制本身的千疮百孔?
这事儿最终会如何收场,咱们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结局如何,李先生这次买车的经历,都给他上了一堂价值连城的社会实践课。
而对于那些还在直播间里“云淘宝”的看客来说,或许也该多一份戒备和理性。
毕竟,隔着网线,你永远不知道对面是热情似火的“家人”,还是精于算计的“老手”。
而那位“当着镜头”侃侃而谈的车行老板,或许也该扪心自问,粉丝是能变现,但真正能聚拢人气的,还得是货真价实和金字招牌。
毕竟,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人设崩塌只在一瞬之间。
全部评论 (0)